第二章 一个和尚的爱情(第9/13页)

诸如此类。

这件事,是尽人皆知的,地方官更是听得明明白白。可正如曹雪芹分析的那样,都知道这件事只是听说了就难免满门抄斩,所以所有人全都竖起来耳朵听着,却没有一个人敢于向朝廷报告。

这件事,若非是史有原文,后人也是万难相信:

读据逆贼耿精忠之孙耿六格供称,伊先充在三姓地方时,于八宝家中,有太监于义、何玉柱向八宝女人谈论圣祖皇帝原传十四阿哥胤禵天下,皇上将“十”字改为“于”字。

又云:圣祖皇帝在畅春园病重,皇上就进一碗人参汤,不知何故,圣祖皇帝就崩了驾。皇上就登了位。随即将胤禵调回囚禁。太后要见胤禵,皇上大怒,太后于铁柱上撞死。皇上又把和妃及其他妃嫔,都留于宫中等语。

……查得逆犯耿六格、吴守义、达色、霍成等,经过各处,沿途称冤,逢人讪谤。解逆之兵役、往宿之店家等,皆共闻之。凡遇村店城市,高声招呼:你们都来听皇帝的新闻,我们已受冤屈,要向你们告诉,好等你们向人传说。又云:只好问我们的罪,岂能封我们的口等语。是此等鬼蜮之伎俩,一无所施,蓄心设谋,唯以布散恶为煽动之计,冀侥幸于万一而已。

这段记载,表明了此事生三年之后,雍正才听说了自己的这些事。当时他怒不可遏,专门写了本书,名字叫《大义觉迷录》,把这些细节全部记录下来。

他记录这些事,目的是什么呢?

很快我们就会知道。

(11)受害人曹雪芹

知道了这些事之后,马和尚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疑惑,问曹雪芹:喂,小家伙,你说他们说的这些事儿,是真还是假?

曹雪芹:你认为呢?

马和尚:……我认为……嗯,小家伙,你能不能,嗯,去那顶轿子里,问问小尼姑妙禅,愿不愿意请我喝杯茶?

曹雪芹:……我琢磨着够呛。

马和尚:为啥呢?你看我,胳膊粗,力气大,一顿饭少说也能吃二十个大馒头,哪点配不上她?

曹雪芹:拜托,你是个和尚,人家妙禅是个小尼姑……再者说了,就算妙禅想要还俗,也不会挑着你这样的饭桶嫁啊,你说是不是?

是你个头!马和尚非常之气愤:我又没说要娶她,我只是想带妙禅去山野之间,寻一个山清水秀的所在,彼此结庐而居,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月出惊山鸟,蝉鸣深巷中。如此悠悠岁月,方不虚此生啊。

曹雪芹大喜:想不到你这秃驴竟是如此的风雅……果然是我辈中人啊。

马和尚:既然如此,小家伙,你就替我们安排一下吧,等我们有了娃娃……我的意思是说,我一定会重重地酬谢你的。

曹雪芹道:等到了苏州拙政园,我一定替你安排。

马和尚很是失望:还要等到苏州?为什么不能是现在?

曹雪芹道:说你傻,你就是傻。我们跟着这伙人一路走,里边夹杂着不知多少雍正的眼线,现在他们虽然不敢告密,可这事迟早会被告的。你现在约了妙禅出来喝茶,万一被人认出记住,到时候你掉脑袋事小,妙禅岂不惨了?

马和尚:……有道理,怎么你就不怕被别人认出来?

曹雪芹:我今年才10岁,谁会留意一个未成年的孩子?

马和尚:……小家伙,你可真有心眼……那你为什么要跟着这伙人一路走呢?还替他们编写唱词骂雍正?

曹雪芹:还不是雍正想要禁绝清官!

马和尚:禁绝清官……这又是怎么一回事?

原来,这小家伙曹雪芹之所以跑这么远来看热闹,是因为他对雍正怀有一种刻骨的仇恨,所谓阶级苦、民族恨。这曹雪芹,年龄虽然不大,却是雍正经济体制改革的受害者。

具体来说,就是雍正的经济体制改革,将曹雪芹寄生于其中的大观园给抄了,让这个满肚子花花肠子的小东西,再也吃不成宝姐姐林妹妹嘴上的胭脂,你想这小东西能不怀恨吗?

细说起来,雍正这一项旨在杀尽清官、培养贪官的经济改革,不明何故,竟尔受到了后世史学家的大力吹捧。真是让人不明白史家何以对贪官如此的钟,又何以对清官恨之入骨。

雍正的这项灭绝清官的计划,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称之为“耗羡归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