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1章 收(第5/7页)

在此后的很多年里头,对耶律璟的搜索一直没有断——这也成为燕京方面对东北持续投入各种资源的一个理由之一。朝廷每年还都为搜捕耶律璟和残存契丹投入固定的巨额悬赏,年复一年以至于其累积金额变得越来越巨大。

到了天策二十五年,在大唐的造船业变得空前发达时,忽然有一个消息从宫中传出,说是当年耶律璟越逃越北,竟然越过了白令海峡,逃到远东大洋彼岸的黄金之国去了。

在接下来的岁月里,奔着那天文数字的悬赏,大唐出现了许多探险者,投入人力物力去寻找那个或许存在的黄金国度。

……

长安城,在秋风中显得倍加萧瑟。

桑维翰跪在殿前,流着泪,哭号着:“令公!不能投降啊!不能投降啊!若是投降,范延光的前车之鉴,您还没看清楚吗?我们还有机会的,还有机会的!”

刘知远整个人变得十分衰老,一种无力感从他全身上下都泄露了出来:“机会?什么机会?等张迈从西域回来的机会?”

是的,张迈还没有回来。

但漠北平定的消息,辽阳投降的捷报,还有徐州北附的邸报,安重荣的死讯,都已经传到了长安。

而就在昨天又传来一条新的情报:榆关也被拿下了,耶律屋质自杀殉国,萧辖里打开了城门,至此东至大海、西越葱岭、北至大漠、南至淮汉的庞大疆域全面打通,在这个巨大版图里,只剩下一个小小的钉子,那就是长安!

现在张迈还没有回来,但天策大唐的国势却空前煊赫。江陵府请求内附的奏表已经被准许了,吴国国主的儿子也在燕京进了学,符彦卿在荆北打造的战船已经下了水,李齐、荆楚和孟蜀都在这个新帝国的脚下瑟瑟发抖,而已经没有抵抗心的吴越地区则在呼喊着一个大统一时代的到来。

盛唐的荣光即将再现,这个时候,长安怎么可能继续割据下去?

北面的慕容春华、东面的折德扆和西面的郭威都已经变得有些不耐烦了,在张迈回来之前,他们肯定要解决这个问题。

范延光的确提供了一个反面教材,告诉了刘知远——在张迈手下,妄想拥兵自重是不可能的了,接下来他的选择有三:战死、边疆拓土,或者享受一份安荣地做一个富家翁。后二者是张迈的亲笔承诺!

“在下尽量不想汉家子弟再有无谓的死伤,若刘公能够成全在下这一心愿,那于国于民皆有大功,但刘公若再迁延,将会耗尽我最后一点耐心,届时我也将不惮将渭南化作一片焦土,然后在焦土上重建我心目中的长安!”

刘知远将张迈的亲笔信交给桑维翰,桑维翰颤抖着手,叫道:“令公……答应了?”

“我已经错过了最好的时机。”刘知远道:“但再等下去,只能等来最坏的结果了。”

“那么……”

“你去吧……”刘知远道:“长安城内城外几万大军的性命,他都不要,他只要你的人头。”

桑维翰猛地大笑起来,边笑便哭,边哭边走,朝渭河而去。

他和张迈其实没有什么深仇大恨,只不过在被贴上卖国标签之后,他就知道自己没有活路了。

杜重威,张迈不肯饶恕,石敬瑭,张迈不肯饶恕,他桑维翰,张迈也不肯饶恕!

桑维翰很明白,这位万众瞩目的开国天子要用这一个个人头告诉万国万民:有些事是不能做的,一旦做了,那便罪无可恕!

……

天策十一年,秋。

卖掉燕云十六州的经手人桑维翰投渭水自尽,死后刘知远将他捞了上来,曝尸三日。

三日之后,刘知远出降,长安和平统一。

尾声之明天

天策十一年秋,一道引得天下人瞩目的诏令下达全国:次年——即天策十二年——元旦,将是新都城北京的正式迁入日。

正式迁入那天肯定会有大型的仪式,但不可能所有居民都等到那天才进驻,在诏令颁布之前其实在居民区已有新的居民陆续迁入——主要是天策唐军的军眷,而在政令颁布之后,幽州的政府部门和商户也纷纷派人进城整理新居。

新的都城格局宏大,就大方向而言,仍保留华夏都城营建“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的美学设计,但又根据实际需要有所修整,天子所居的宫殿仍然是整个京城的核心,不过在张迈的坚持下,后宫的规制有了变化,大型的皇家园林变成半公众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