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7章 河北烽火(第4/5页)
思虑及此,冯道想到了范质。
这个小子,溜得可真快!
如果他停留到现在,能否平安离开,就难说了。
……
范质出使洛阳,取得了超过预期的成果,随着唐晋局面的交恶,秦西方面中枢担心他会因此受累,故而提前将他召回,一路西行,进入关中时,幽州事件已在八百里秦川开始发酵,早在上半年,由于秦西社会变革的影响,秦东的基层已经有向秦西看齐的趋势,许多乡里正在如追流行一般,在乡绅们的主导下,模仿秦西去推选自己的纠评御史——当然明面上不能叫纠评御史,那些当选的乡绅们借用了一个古词语,把自己叫做代言,意思是自己在代百姓发言。
新推举出来的代言们仿佛是从秦西正在推行的“仁政”中找到了获取权力、抵制武人的法理依据,正在越来越积极地介入到县以下的各种社会庶务当中。
在秦西,纠评御史对基层庶务与司法的介入,有着天策上层文官体系的制约和指引,因此上下浑然一体,没出差错。石晋的上层文官体系却与这种基层的选贤举能体系无法衔接,上层建筑和基层体系便显得格格不入。
靠武力得到天下的石晋政权其文官系统行政能力十分低能,若上面还有冯道这样强有力的政治人物进行梳理还可以维持政务上的基本通畅,一旦冯道之流开始怠工,便无法阻止地方实力派对地方庶务权力的侵蚀。面对这种变化,如果按照以前的作法,那很简单,直接派一支部队下来镇压一下,看哪些士绅还敢乱来,但如今处在天策唐军巨大的威胁下,石晋政权却都不敢这么做,既怕激起民变导致西都(长安)的后方不安,也怕给天策唐军的介入制造借口。有一些县令不太得力的地方,代言们甚至有架空县令的趋势。
在这种形势下,尽管天策唐军被刘知远阻住了不能东进,但石敬瑭所建立的晋政权已经越来越失去对关中地区的政务控制,现在洛阳方面对关中政务能做的只有收税和委派官员,但有很多县令已经出现政令出不了衙门的情况。
主持关中军政大权的刘知远,也没能挽回这种每况愈下的政治颓势,他能做到的只是尽量将兵权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位于渭水南岸的西都京兆府,正越来越变成一座兵城,刘知远无法信任外派的军州节度,粮食储备全部收入京兆府,精兵强将以西都为核心布置成一个巨大的平原要塞,在堵截了郭威东进可能的同时,却一步步地让西都丧失其经济中心的功能。
民间和秦西的交易还在进行,却大部分从渭水北岸通行着——因为南岸的必经之路上,西都的巡查实在太过严密。刘知远派遣官员和武将,在渭北的商道沿途设立了十四个收取税金的关卡,但上到本地豪强,中到行商坐贾,下到贩夫走卒,没有一方是看好石晋的,大家似乎都在等待着石晋在关中统治的结束,似乎都觉得天策时代的到来只是时间问题——这就是人心中的大势。
按理说,范质是使节,在晋国内部行动必然一路都受到严密的限制,但实际上他一过潼关,行动上就自由了起来。奉命监视他的官员是冯道门下,因此没有对他过多为难,范质过潼关后要求走渭北,陪同官员便一口答应,一路上,范质发现秦东的农业在过去两年遭受了相当严重的破坏,但商业却比之前又繁荣了几分,从万里之外延绵过来的丝绸之路一旦重新打通启动,便持续地衍生着巨大的利益,刘知远派到渭北的官员与武将总是很快地就被豪强富商们的糖衣炮弹所攻陷,以至于范质沿途见到的官员和乡里代言们,在知道他的身份后都无比奉承,好吃好喝地供着,比对自家老子还尽心。
“人心如此,国势如此,若此时有足够的粮饷,吞并关中指日可待!”范质心中暗暗想道——文官们大多数是不喜欢打仗的,但此刻秦东的形势却有利到了这个份上,以至于连范质都心动了。
当然,这只是渭北的情况,在渭南,刘知远的控制力仍然无比严密,他在渭河以南的整个西都地区实行全军事化管理,搞得普通百姓在这里几乎无法正常生活,但也因此让西都的管理变得纯粹而有效。郭威无数次通过各种手段企图渗透过来却都没有成功,沿着沣河筑造了一条由无数哨岗与几十个大小堡垒构成的防线,唐军如果想进入渭河以南、沣河以东,唯一的办法就是强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