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章 惊破奇议(第3/5页)

范质喜道:“如何造势?”

“王道者,于国,在于一个仁字,于家,在于一个孝字,于学,在于一个儒字。”冯道问道:“秦西果有免税减租之仁政否?关中父老,果如你信中所言般赞誉张龙骧否?”

范质道:“这个自然,若有半句虚言,愿雷神殛我!愿天地灭我!”

冯道道:“若如此,其一,先使关中边界更加宽纵,使东西往来,更加方便,宁可纵奸细出入,莫防范士林书信往来。而务必使得中原儒林,得以各种渠道确知确信秦西之仁政,也使得中原与西北儒林之联系日渐加深。如此日久,则关中东西之民间仍为一体,关中东西一体,而甘秦又复一体,如此则甘陇之与中原,不可切分矣!士林既统一,便可使得彼此士人舆论,此呼彼应、彼呼此应,虽居二君之下,犹如同处一国之中也。先秦时,战国各家的彼此呼应,起到的就是这样的效果。秦始皇能一统天下,不只是靠武力而已,在其先也,已有上百年文化混一作为积淀。甘陇与中原本属一体,这个过程便会更快更易。”

关中平原是一马平川之地,如今因为政治军事原因人为地割裂成东西两部分,饶是如此,要想真正割裂东西之间的民间交流也十分困难,所以王仁裕能轻而易举地拿到老家的家书。这时冯道的意见,则是要让关中的边境管束得更宽易,以方便东西的文化交流,这对天策来说就是顺水推舟的事情,毫无困难,当下范质点了点头。

冯道又说道:“孝者,小者奉养,其次不辱,至大之孝,在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于以天下养。张龙骧既以痛失怙恃,则当显祖。因此你必须要设法知道张龙骧之祖源。你说张龙骧梦中呢喃,是河北、山东口音?”

范质道:“是。”

“既如此,当从此处有所突破。”冯道:“张龙骧久在西域,或不知宗族之重。但你既为其臣宰,当细思之,从一切可能之细节,考其族源所在。既得天下,若不尊亲,何以明孝!”

范质道:“是!”

冯道又道:“仁、孝之外,在于崇儒。”

提到这一点,范质便忍不住双眉蹙起。

在秦州的国人会议上,张迈就已经公开宣布,天策大唐要建立的将是一个尚武之国!虽然张迈也并未反儒,然而要让他旗帜鲜明地崇儒,范质觉得,或许张迈会觉得没有必要。至少,他没有把握能说动张迈。

冯道只是看了他一眼,便似乎知道了他的心思,问道:“我听说张龙骧提倡尚武,你可死在担心此事?”

“不错。”

冯道微微笑了起来,道:“糊涂!张龙骧虽然尚武,但他尚武,与我们的崇儒,根本就没冲突!”

范质有些愕然起来,在整个中原知识群体中,他也算顶级的智者了,但在有些问题上,现在的他终究还没冯道的目光来得老辣,来得透彻,所以一番深谈之后,当范质渐渐卸下防范,他和冯道之间的关系,就变得有如师生。

冯道说道:“儒,并不只是修文。初始之儒,本是文武共举。儒门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文学居末而已。

德行者,其道德品行,能为世人之表范,张迈及安西旧部,行事堂堂正正,万里横行而至今日,几乎未有真正可以诟病之处,其君臣之德行,龙骧之刚,鹰扬之勇,石拔之猛,奚胜之烈,郑渭虽商家子而能廉,薛复虽域外人而能义!这才是其扫平四方之最坚基石所在!而其中,以张龙骧为人君者的表率最重!

言语者,使适四方,而利于国者,乱世之中,尤为重要!曹元忠非亲非勇,能得重用者在此!

政事者,有内政,有外政。内政治国,外政用武!《论语》所载,政事科冉有、子路二人,就是一内一外,比之天策,内则郑渭,外则鹰扬,你想想,如今在张龙骧身边最受重用的,是否就是这两个人?

至于文学者,《论语》中所言文学,非今日单指诗词歌赋之狭义文学,乃概言通晓诗书礼仪先贤文献之人,即今日俗谓之文人,孔门四科,仅居其末!汝与之道济在天策之地位,类似于此。

第一类人才,既能务虚,亦能务实,二、三类之人才,则能务实,此三类子谓之‘先进’。最后一类,为务虚之人才,子谓之‘后进’。孔子早有明言,若他要用人,必选先进!则张龙骧用人之标准,与孔子何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