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九章 民族精神的萌动(第2/4页)

大中门后,长长队列鱼贯而出,有穿着或红或紫,头戴进贤冠的文官,也有类似皇帝装扮的武官,肩头只是一般的云吞兽,衣袖也只是细云纹。文武以皇帝为中心翼展而开,而随着十来人立在皇帝后面,又一阵低呼声回荡在广场上。

水蓝箭袖衣,外罩火红连衣褶裙,但宽袖只及肘,褶裙只及膝下,露出一双高筒马靴。戴着无翅矮立乌纱,两侧缀着金黄髻梳,衣裙上金黄凤鸣刺绣所显的宫廷贵气,外加女子妩媚和武士英气,协调地融在一起。

观者低呼的是,能在这种场合现身,还站在皇帝背后的女子,自然就是皇帝的妃嫔了。

还不止是女子,更有几个矮小身影,被这些女子牵着,甚至还有抱在怀里的,不消说,自是皇子和公主。

“曦公主和大皇子!在他们身后立着的肯定是严贵妃!天啦,传闻严贵妃是能劈山裂石的女豪杰,居然是这么一位娇滴滴的弱女子。”

“少见多怪,贵妃娘娘经常在佛山和罗浮主持武道大会,早年还在佛山留下了醒狮仙子的名号,啧啧……这么多年过去了,贵妃娘娘真是一点没变……”

两个“武林人士”马上就认出了严三娘。

“那是二皇子吧,背后的该是贤妃朱娘娘,在藏书会上还见过,今日穿这一身,还真是让人大开眼界。”

藏书会的成员一眼找到了他们的“偶像”兼师长朱雨悠。

“五皇子和三公主,关慧妃……当年在凤田村,还被叫作小番婆呢,如今却是不一般了。”

老凤田村的人看着关蒄的身影,一个劲地感慨时势变幻,岁月如梭。

“二公主和三皇子背后那个……怎么那么眼熟?”

“德妃萧娘娘,萧大都督的妹妹,有人说,那就是盘大姑……信不信由你,反正我是信了。”

两个天主教的祭祀就盯着那个修长身影嘀咕,他们以前见过盘金铃。

“抱着的该是六皇子吧,老天有眼,四皇子去了,又给安娘娘补了个六皇子。”

商人里有人认出了安九秀,她怀里正抱着刚满月的五皇子。

“那个戴着毡帽的该是准噶尔公主,据说还是官家亲自下令从藏地抢过来的,没觉得多漂亮啊。”

消息灵通人士显摆着自己的博闻广识。

“娘娘跟皇子公主都出来了,官家这是在唱哪一出啊?”

最后大家的心思都归于一致,迷惑不解。

皇帝站上了天坛南侧的传音台,这个时代还没有扩音机,没有广播,但不妨碍能工巧匠造出可以广传声音的台子。

“国民们……同胞们……”

皇帝开口,广场更显肃穆。

“这是一个欢庆的时刻,我们这一国,已历十年光阴。这也是一个严峻的时刻,就在立国十年之际,鞑虏贼心不死,兴兵数十万,再犯国境……”

皇帝的话音回荡在广场,尽管越往远处越模糊,不是每一个字都能听清,但抑扬顿挫的语调,依旧让十数万人能感受到那股凛然之气。他们当然不知道,为了这一刻,李肆已反复练习了半个月。

李肆简短回顾了这一国十年来的历程,强调在自己和朝廷的领导下,在国民万众一心的支持下,英华已初步实现老有所恤,困有所依,幼有所教,人各有业,宽刑减赋,百业兴旺。

接着李肆谈到这一国的前景,特别强调了南洋和西洋对于一国的意义,当然,他只大致谈了及于国中各业利益的经济层面,以及扶助南洋华人,尽华夏正朔之责的道义层面。这是在为大军尽出缅甸和南洋开脱,之后话锋一转,终于谈到了雍正南侵的危急局势。

“朕早有言,这一国非李家江山,乃万民之国。但我李肆,我李家,既然踞帝王之位,一家就要尽帝王之责!”

“帝王之责,就在尽天道,福国人。承平之时,乐万民之乐,困乏之时,忧万民之忧,危难之时,挺身而出!站在万民之前,领军救亡,虽死无怨!”

李肆语调拔高,挥臂高呼,那一刻众人的心弦也随着这语调,这手臂而绷紧,却不知李肆心中却在苦笑,自己这皇帝,正朝着精神象征一步步迈进。

“朕今日就在这里,带着全家老幼,向国民立誓,国难即是我李家之难!无论何时,我李家都会立在国民之前,守护同胞!奋战到底!决不后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