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七章 七人定国运(第2/3页)

薛雪是这么解说自己来意的,同时他强调,主事人依旧是冯静尧,自己就是来给冯静尧当师爷的。

天地会黄尔道:“事分轻重缓急,长远的不谈,郑杠还潜逃在外,安南王黎维禟正在四处联络地方大族和军中官员,忌惮我英朝之心,昭然若揭,这两事先得议了。”

薛雪摇头,摆出了一副在白城书院教书的先生模样:“议事有议事的章程,轻重缓急怎么分,得看生议熟议,黄头目,你这就是先走生议了。”

众人点头,黄尔也赶紧告罪,看来大家都明白议事的生熟之分。

冯静尧道:“官家对交趾另称越南,本就有远近所图。眼下大军踞国,安南王在手,局势全盘在握,这一议自然是熟议。”

所谓生熟两议,是英华文武官员都学过的议事原则,也是看问题的两个出发点。生议就如开荒,形势不由自己掌控,由此也就是头疼医头,脚痛医脚,解决眼前问题为重。

而熟议却不同,形势都操于一己,目标也已明确,就得从设定的目标往下看事情。轻重缓急,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选择,那就是另一个角度,所以黄尔所提的眼前急事,也就不是什么急事了。

这八个人聚在一起,议的是啥?自然就是交趾国的将来。

这一议由枢密院塞防司郎中冯静尧主持,他这个“塞防司”到底是干什么的,之前还不怎么明白的,现在也已经心里有数,那就是操弄国外之地,为英华谋利。如果要名正言顺的话,冯静尧所在的这个部门该叫“殖民司”,为掩人耳目,才另起了“塞防司”这个别扭名字。

冯静尧道:“鄙司就来分派议事之责,鄙司细解官家对交趾所图之意,之后大家畅所欲言,各献所思。再由鄙司定下大略,如何把持交趾国政,确保目标实现,由谢通事厘定细则。如何以武慑国,稳定交趾,由都督厘定细则。如何暗中行事,清除异己,由黄头目厘定细则。如何调和工商,确保他们在交趾谋得大利,却又不坏交趾根基,这由向郎中厘定细则。”

“整个大略,如何权衡利害,分清远谋近利,由薛先生居间评判。鄙司所定大略,以及各位所厘定细则,有什么不合于交趾实情或疏漏之处,由熟悉交趾的陈主事负责评判。”

冯静尧一番分派,众人都点头称善,这也是英华官员已经渐渐习惯的议事规则,那就是各司其职,再融为浑然一体。

小谢身边的文办刷刷奋笔疾书,他是此次密议的会议记录。将冯静尧所定的议事流程记下之后,再传给众人一一签字。看着此人的笔迹,众人都赞叹一声,说小谢找了一位好文办,这书法真有大家之风。

议事规则定好了,就进入自由发言阶段,这一阶段的目的,是确定英华在交趾的整体策略。

冯静尧道:“官家有言,交趾于我英华,一在于暂时充当银钱回旋之地,二在于煤及铜铁等矿物,三在于稻米。第一项只涉三五年,后两项则要求能稳三十年。朝堂虽也在议该如何行事,才能实现官家之愿,但那不过是表面文章,具体要怎么办,我们这一议才是关键。”

这三项是李肆对交趾的真实意图,要怎么确保这个目标实现,自然有各种办法。

天地会黄尔径直说,那自然是将交趾并入国土,成了英华之地,要怎样就怎样,反正交趾本就是华夏之土,开疆拓土,也能为官家再添一桩名望。

几乎所有人都有这个愿望,但要变作实际行动,在场其他人都是军政商各界的顶尖人物,却都下意识地摇头。

“越人乃百越之后,虽源出我华夏,可自宋之后,立国尊儒,自称京人,这‘京’就是‘中央’,或者‘大’的意思,就如我们自称‘华夏’一样。他们以己为天下,以己论华夷,已自成一体,很难再返我华夏。”

“有人要问,既然是尊儒,既然奉我华夏为天朝上国,为何又不愿再返华夏?打个比方,越人就如分家立业的幼子,宁为鸡首,不为凤尾。你要强逼他拆家并业,他自然满心不甘。”

“昔日明国并安南,越人愤起,史书上说是明军暴戾妄为,实则是那些自诩为理儒正道之士,为抹黑成祖开疆之行的手笔。反正在他们看来,只要动兵,只要拓土,那就是暴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