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二章 砥定沙州(第2/5页)
而杨浩却是自中原而来,他带来的是真正的乡音乡貌!
他的卫队是清一色的中原军队打扮,皂绸衫、绢夹裤、外罩战袍,颈束红巾,头戴皮莅子,帽上红缨火苗一般迎风飘拂……
这支军队,是真正从中原开过来的队伍。
道路上的百姓越来越多,前驱的仪仗已经不得不用盾牌抵挡着不断挤向中央的人群,才能为杨浩的仪仗开辟出一条道路来。见此情形,杨浩忽然探身对策马驰于身畔的木恩吩咐了一声,车仗停止了前进,杨浩自明轿上缓缓站起,正兴奋地向前拥挤着,争先恐后一睹杨浩尊容的沙州百姓顿时一静。
旁边张承先见状,忙也站了起来,杨浩忙扶住张承先,目光自道路两侧无数百姓脸上一一扫过,忽然向大家一抱拳,朗声说道:“诸位乡亲父老!”
大街上虽是人满为患,因这一声却立即变得鸦雀无声,怀里抱着不懂事的孩子的妇人忙也掩住了婴儿的嘴巴,恐他啼哭起来,听不清杨浩的声音。
杨浩提足了丹田气,清声入宇,朗朗发言:“大唐开成年间,一百多年前,大唐使者出使西域,中午已沦陷多年的凉、甘、肃、瓜、沙诸州,我汉人百姓惊见故国旌节,夹道欢迎,悲喜交加,你们的祖先,曾经流着泪,向来自中原的使者大声发问:‘皇帝还记得身陷吐蕃的汉人吗?’”
说到这里,杨浩顿了一顿,忽然提高了嗓音,掷地有声地道:“今天,我杨浩,可以在这里告诉你们,大唐的皇帝已经不在了,但是和你们流着同一血脉的中原汉人,从来没有忘记你们,我们记得你们,所以……今天,我们来了!”
大街上静寂寂的,仿佛一根针落到地上都能听得清清楚楚,过了许久,仿佛一阵呜咽的风轻轻吹过,低泣声在归义大街上渐渐响起,许多人,尤其是白发苍苍的年迈老人,都泪眼模糊,泣不成声。
杨浩的双眼也湿润了,他长长地吸了口气,朗声又道:“今日,本帅拥兵入沙州,与归义军合为一体,将秉持张义潮将军之遗志,济民抚远,确保河西走廊畅通无阻,保护西域百姓安居乐业;立屯田于膏腴之野,列邮置于要害之路。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胡商汉客,日款于塞下,重现古道兴旺繁庶!”
“万岁、万岁、万岁!”
一个激动的浑身发抖的老汉忽然匍匐在地,行五体投地大礼,振声高呼起来。
一人动,众人从,周围的人很快受其感染,随之跪倒在地,向杨浩顶礼膜拜:“万岁!万岁……”
就像平静的湖水中投进一枚石子,涟漪荡漾开来,以他们为中心,黑压压一望无边的百姓们纷纷响应,随之下跪高呼。
百姓们的感情是最朴素的,也是最容易感动的,而沙州的官吏士绅们历经多多,却不会因为几句贴心的话就感激涕零地掏心窝子,他们已从中听到了一些不同寻常的意味:大唐皇帝不在了,但是现在中原还有一个大宋的皇帝,而杨太尉却只说中原的汉人没有忘记被抛弃在西域的汉人,并不提宋国皇帝,这就耐人寻味了。
还有此刻,百姓们高呼万岁,而太尉他……
杨浩下意识地回首,看向东方。
曾经,他也经历过这样一幕,那时,他惶恐不安,诚心诚意地下马,面向东方而跪,引领众人高呼万岁,把百姓们的谢意和敬爱,转达给东方那位皇帝陛下,而现在,他还会再次下轿,率领众人面东而跪么?
“万岁!”声中,杨浩缓缓落坐,轻轻向前一挥手,仪仗再度前行了,百姓们都自觉地闪向两边,诚惶诚恐地目送着杨浩的仪仗前去。
后面,是浩浩荡荡的大军,他们忽然不约而同,高声唱起了《大阵乐》。
大阵乐,大唐的战歌。中原已没有几个人会唱这首战歌了,可是在被割裂于西域的汉人们心中,祖宗传下来的任何一点东西,都是弥足珍贵的,正是这些东西,使他们保持着对故土的思念和联系,这《大阵乐》的曲子他们自然是耳熟能详的。
不同的是,曲子还是那个曲子,杨浩部下齐唱的歌词却已去掉了许多不合时代的东西,加以改变了。
战鼓隆隆,伴随着士兵们气壮山河的歌声:“四海皇风被,千年德水清;戎衣更不著,今日告功成……,回看秦塞低如马,渐见黄河直北流。天威直卷玉门塞,万里胡人尽汉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