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五章 明月夜(第4/7页)

得位不正的赵光义要迅速扩大自己的影响,坐稳帝位,唯一的选择就是建立军功。如果那时北汉国已被赵德昭消灭,吴越国又早早的就表现出和平归顺的劲头儿,而北国契丹轻易又不易取得建树,那么赵光义用兵的最大可能就只剩下一处:西北。

就算赵光义不出兵,自己想得善终的机会也是少得可怜。在赵匡胤庇佑下,唐、荆、湖、汉诸国前国君,个个都封王封侯,得以在开封安享太平晚年,可是赵光义一继位,这些看起来已经没有了威胁的诸国国君,仍是不免要在他的手中被“寿终正寝”。

杨浩记得,后蜀国主孟昶是在过生日时暴病而死的,在那之前,与他把臂言欢,痛饮庆生的正是南衙府尹赵光义。南唐国主李煜也是在过生日时暴卒而亡的,就连自始至终不曾对宋动过一刀一枪,把江山拱手送上的吴越钱王,也是在归附宋国之后,过生日时暴病而卒的,能活下来的君主,都是在其当位期间倒行逆施,不得故国半点民心的昏君。

他杨浩在芦州的民心和声望,赵光义通过程德玄恐怕是早就知道了,以前他可以不在乎,如果他做了皇帝,他就不能不在乎。丁承宗和义父李光岑如今在西北秣马厉兵、蓄势良久,种种反象现在掩饰的还好,却不可能一直控制得风雨不透,这又是一个威胁。

如果他现在还不赶紧离开汴梁,来日史书上恐怕就会很不起眼地用一句话来描述他的结局了:“霸州杨浩,曾为芦州一藩,致仕,于汴梁潜居。某年月日,生辰,帝赐御酒以贺,翌日,卒。”

这还算是好的,如果他的女眷落到赵二哥手中,难保不会再传出什么“熙陵幸冬儿图”、“熙陵幸焰焰图”、“熙陵幸……”,要是那样,恐怕千年之后,他的坟头上都是绿汪汪的一片青了。

想到这里,杨浩一阵恶寒:“走!只要让我确认赵光义动手在即,那就马上走,无论是西北局势,还是中原情形,都容不得我再拖延了。”

杨浩想到这里,双眉一挑,瞿然抬头,就见慕容求醉笑吟吟地站在仪门前石阶上,拱手道:“杨大人,久违了。”

……

“官家仁厚,把杨某提拔为大鸿胪,可是慕容先生也看到了,杨浩这条残腿……唉……,一瘸一拐,毫无形像,如何立得官威?如何站得朝堂?以杨某这样的年纪,短短两年功夫便从一介布衣位居九卿,也该知足了。明日,本官就要向官家辞职荣归,自入京以来,杨某承蒙晋王千岁厚爱,多方予以照顾,今日是特来拜会千岁,以致谢意的。”

慕容求醉微笑道:“杨大人仕途一帆风顺,前程远大,将来位至相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本来也是意料中事。只是大人荣升太快,仕途顺利,前无古人,以致遭了天忌,方有此难。如今大人以大鸿胪的官职致仕,朝廷定然还有封赏,说不定能封个开国侯,得食封邑,荫庇子孙,这一生也算是风光无限了。”

宋朝爵位有亲王、嗣王、郡王、国公、郡公、开国公、开国郡公、开国县公、开国侯、开国伯、开国子、开国男,共十二等,得封开国侯的,那已是要立下极大功劳方有可能的了。杨浩一听连忙摇手道:“不敢不敢,能有今时今日地位,杨某已经知足了,岂敢再有觊觎,贪心不足。对了,千岁可已忙完了公事?本官此事造访,不会打扰了千岁吧?”

慕容求醉微笑道:“大人来的不巧,千岁会同浚仪县令宋大人等,去巡视黄河水道,商议拓疏河道事宜去了,如今不在府中。”

他抬头看看绕树环飞的鸦群,一缕斜阳还挂在树梢上,慕容求醉目光闪动,微笑说道:“请大人先至清心楼饮茶,千岁应该也快回来了。”

“哦,千岁素来公务繁忙,只是想不到眼下已是暮色深深,千岁却仍在为国事奔波操劳。”杨洁喟然感叹道:“本官反正无事,那就等等千岁好了。”

他微笑着,不动声色地迈过门槛儿,随口问道:“春汛将至,河道是该疏通一下了,千岁是什么时候去的河堤呀?”

慕容求醉道:“千岁下了朝就赶去河道上了,忙得马不停蹄,老配忝为千岁幕僚,却帮不上千岁什么忙,实在是惭愧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