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六章 风满楼(第3/5页)

说着,他若有深意地瞟了小周后一眼,转身向外走去,小周后与折子渝齐齐施礼道:“恭送国主。”

李煜最引以为傲的诗词才情不曾让这殊丽的佳人动心,只说几句国家大事便引来她钦慕敬仰的眼神,这让李煜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满足,他的脚步轻快了许多,离开小周后的寝宫,他站在花径间略一思忖,他便吩咐内侍去传徐铉和陈乔,自向清凉殿走去。

受折子渝的影响,近来小周后言谈之间,时常也会说及对国事的担忧,别人的话李煜听不进去,可是小周后在他心中的份量却又不同,听过几回之后,他也有了危机意识,时常思考起唐国当前的处境和未来的出路。

要他主动伐宋,他是绝对不敢的,可是加强防御力量,他却没有什么意见,以前若有如此举动,他还有些忌惮会引起宋廷不满,如今契丹使节言语之间大有要与唐国结盟,遥相呼应、一南一北挟制宋国的意思,有了这样强力的支援,李煜的胆气便渐壮起来。平心而论,他也不愿雌伏于宋国之下的,如果另有出路,他怎会不加抉择,如今……是该好好商讨一下这个问题的时候了,堂堂男儿、一国之主,岂能让一女子鄙视?

……

汴京,皇仪殿。

刚刚下了一场大雪,银装素裹,满城粉白。大殿上白铜盆儿炭火烧得正旺,热气四溢,温暖如春。赵匡胤与一众近臣围火盆而坐,一边吃着火锅,一边谈论国事。

此刻正侃侃而谈的是卢多逊,自赵普离京之后,卢多逊由翰林学士晋位中书侍郎,位列宰相,他最懂得揣摩赵匡胤的心思,每每所言,都能搔到赵匡胤的痒处,如今已正式取代赵普,成了赵匡胤最贴心的代言人。

他说的忘形,额头冒汗,便将外袍脱下,王继恩立即举步上前接过,卢多逊含笑一谢,回首继续说道:“如今蜀地有人兴兵作乱,那里山高水险、丛林密集,又是诸族杂居之地,要想剿乱平叛,实非一时半日之功。闽南刚刚归附,要收拾那里的民心,平靖地方,使其真心归顺我宋国,也需一段时日。

在这种情形下,如果我们修政理、抚百姓、练强兵,西和诸羌,北拒契丹,待一切准备停当,再从容伐唐,则更加妥当,屈指算来,如果等到这一天,最快也需三四年光景。然而……”

“然而时不我待,朕……无法等到那个时候了。”

赵匡胤接过话碴儿,将手中一张牛皮书信抖了抖,沉声说道:“朕刚刚得到消息,契丹人把部族军统领耶律文派出去出使唐国了,而萧后正加紧剪除耶律文在宫城军中的羽翼,安插自己的亲信,朕对此很是担心呐。”

他抿了口酒,一扫胡须,虎目在几员朝廷重臣身上一扫,竖起手指道:“第一,耶律文出使唐国,固然是萧绰在调虎离山,却也不无对唐国的重视之意。契丹有没有可能,就此与唐国达成攻守同盟?

第二,我宋国南伐,最大的忌惮就是来自北方的威胁,伐北汉国一战,虽然朕达到了目的,现如今北汉国已名存实亡,摇摇欲坠,可是因为契丹人的干涉,毕竟还不曾倒下。这几年北国内乱不休,无暇他顾,给了朕很大的便利。如今萧绰对族帐军动手,显然是她已经掌握了足够的实力,至少可以使皇帝对诸部族行使有效统治。

如果她成功了,铁板一块的契丹绝不容小觑,那时朕再欲南伐,却需保留大部分军队防范来自北方的威胁,须知唐国数十万雄兵,又比我军擅习水战,如果动用的兵马少了,那我宋国很难取胜。尤其是战事一旦拖延久了,恐会生出许多变故,亦将我宋国民生拖得糜烂不堪,如此反复,一个不慎,难免重蹈隋炀伐高丽的覆辙。”

他把腰杆儿一挺,沉声说道:“是以朕权衡迟攻与早攻的利弊,觉得还是一鼓作气,早早拿下唐国更为妥当,朕已决定,明年三月,兵发唐国,诸位爱卿有何建议?”

已自闽南返回,接任李崇矩,担任枢密院使的曹彬说道:“官家,我宋国伐北汉国时,契丹便曾出兵阻挠,伐南汉国时,因契丹鞭长莫及,且与南汉国素无往来,其国内又生纷争,所以不曾出兵,但唐国与契丹素来关系密切,自海上常通往来,且唐国已成我宋国一统中原之最后障碍,如果契丹内部纷争不致激化,又或萧后能及时把兵权掌握于手中,那么出兵袭我后方,扰我平唐之战是大有可能的。因此,臣以为,对契丹仍是不可不防,须遣一沉稳善守之将驻居北地,严阵以待,同时,对唐国之战,务必速战速决,方能斩断他人妄想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