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秋风落叶(第19/22页)

传令收兵。

清兵吃了这个大亏,再也不敢招惹吴三桂。难怪这老头偌大年纪了还要瞎折腾,这天底下,真的找不到他的对手啊。

康熙听说了这事,气得破口大骂,骂过之后传旨:三军戴罪立功,务须剿灭吴三桂。待事平之日,从重议罪。

继续拼凑人马,把关外蒙古兄弟的战马都拉来,把平凉的降兵降将统统调到长沙,眨眼工夫,清兵这边又凑足了十几万,再接着来,务须累死吴三桂。

这次清兵旗开得胜,进入湖南东部与东南部,连夺茶陵、攸兴等十二座县城:又在东北部夺了平江、湘阴。然后打听到吴三桂已经御驾回衡州了,于是十数万清兵黑压压地杀奔衡州而来。

清军大队人马中,跑在最前面的,是都统宜理布、统领哈克三。这兄弟二人带了一万人马,狂奔到永兴北六十里的盐沙岭,冲入了一条峡谷。正在飞快跑步之间,突听前方和后方的高空上,响起了一片呐喊之声,就见滚木擂石,轰然落下,将盐沙岭山谷内的出口和进口,统统封闭了。

清兵都统宜理布和统领哈克三傻了眼,只好把刀子一丢,脖子一伸:你砸,砸吧……巨石从山坡上轰隆隆地滚落下来,谷中清兵全部成为尸体。

后面赶来的清兵见状,掉头就走,就听身后杀声震天,大将马宝统兵追杀而来,一直将清兵追回到永兴。

到了晚上,马宝在永兴城下扎了营,清兵们这才松了一口气,赶紧找个地方,躺下来休息休息。

可不曾想,大家刚刚睡着,就听得刀风四起,杀声连天。原来那天杀的马宝马大哥,这厮明明已经扎好了营寨,却没有进营去睡觉,而是率众偷偷摸摸地摸到清兵这边来了。这招实在是太缺德了,难过的清兵们一边抱着大哭,一边拼命地继续狂逃。

接连两次失利,康熙知道后气得半死,当即派了刑部侦探出来,将一大堆清兵的领导统统捆了,带往京城砍头。可是走到半路,康熙又下达了新的圣旨:这些窝囊废现在还不能杀,虽然他们都是窝囊废,可如果把他们都杀了,清军这边连个带兵的也找不到了。

戴罪杀敌,秋后算账。

入夜,康熙坐在月亮下面,苦苦地哀求着:老天爷呀,你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啊?这吴三桂已经67了,他怎么还不死啊?求求老天帮兄弟个忙,快点搞死吴三桂吧。

他不死,康熙必死。

事情就是这么的残酷。

25.友好的战区

在清廷这边的历史上,始终是捷报频传的。

之所以弄出这么多的捷报来,那是因为清兵败得太惨,赢家哪来的那么多捷报?赢家只要赢一次就足够了。

只有输家才老是赢个不停。

在战场上,战局始终是呈一面倒的态势,吴三桂这边占据上风。

但是清军却始终有着最大的优势,那就是康熙比吴三桂年轻。

所以清兵打得不过是黏糊仗,无非不过是拖延时日,指望着拖到吴三桂蹬腿咽气。而且,他们也没有理由失望。

对这件事,看得最明白不过的,莫过于康熙本人了。

康熙十七年九月,清兵于岳州城下集结兵力达七万人,备船数百只,军需堆如小山,粮饷也充足。可是清将却拒绝与吴三桂交火,只是大打宣传战,天天搞出数不清的传单瞎忽悠。

这时候吴三桂方面粮食吃紧,就派了二十多条船,赴湘阴取粮米和火药。沿途但见江面上密密麻麻,布满了清军的战船。吴三桂这边的船只从清军中穿过去,双方还相互打招呼:老乡,问一声,去湘阴的路怎么走?于是清军热情地为吴军指明道路,吴军这边道一声谢,摇着小破船慢悠悠地去了。

这件事被人密告到康熙面前,康熙气得直骂娘。

查!

追查发现,吴军的船只,穿越的是清副都统德业立和提督周卜世的防区。这俩家伙拥有战船一百三十只,硬是按兵不敢动,任吴军在他们的防区中自由出入,运输粮米火药,而且清军还自愿充当向导……

真是太不像话了。

杀……杀不得,现在是用人之际,先批评一下,一切都等吴三桂咽气再说。

到了康熙十八年正月,岳州的吴军自己放弃城池走了。好几天之后,清军发现吴军没有出来运输米粮,进城去一问,才知道吴军已走。于是大家欢天喜地地进去,立即写奏章报大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