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建功立业谈笑间(第14/19页)
李正岩和刘福泰吓坏了,“扑通”一声跪倒:巡抚大人,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啊,你为何要用那么可怕的眼光,看着我们俩啊?
阳明先生摇头道:这话,应该是我问你们才对。
李正岩和刘福泰磕头如捣蒜:巡抚大人,小的真的不知道是咋回事,真的不知道啊。
大胆!阳明先生生气了,用力一拍桌子:尔二人表面上忠厚老实,实则为贼首谢志珊埋伏的内奸,如今本官已经将证据截获,尔二人还有何话可说?
证据?李正岩和刘福泰惊得呆了:巡抚大人,这不可能的啊,我们真的是善良的百姓,怎么可能和谢志珊勾结呢……求大人把证据拿出来,让我们看一眼,假若是真,则我二人甘愿伏首就戮。
哼,你们这两个奸猾的家伙,真是不见棺材不落泪!阳明先生一伸手,把自己刚刚写好的匿名举报信拿出来,往李正岩和刘福泰面前一掷,你们自己看好了,这信可不是本官写的,尔等还有何话可说?
李正岩和刘福泰拿起信来一看,登时就急了:大人,大人明察啊,这是有人在陷害我们……
胡说!阳明先生斥道:若是陷害,如何不陷害本官,单是陷害你们二人,你们把话给本官说清楚?
可怜李正岩和刘福泰,这话能说清楚吗?他阳明先生自己写的匿名举报信,岂有一个举报自己的道理?
阳明先生的场景推演
说这封匿名举报信是阳明先生亲笔写的,这事史书上并没有记载。有关此事的原始记载如下:
先生于十月初九日兵至南康。有人出首义官李正岩、医官刘福泰与贼通者。先生召二人至,以首状示之,二人力辩无有。先生曰:即有之,姑释汝罪。乃皆留于幕下,戴罪立功。
原始记载是说,实际上是有人告发了义官李正岩和医官刘福泰,并没有说是阳明先生自己恶搞,何以我们要将此事栽到阳明先生头上呢?
这是因为,只有阳明先生自己,才有写这封匿名信的冲动,而对于别人来说,是没有任何可能这么干的。
先说为什么认为只有阳明先生自己才会干,这是因为,他盯上的这两个人,一个是义官,一个是医官。这俩人有个共同的特点,都是社会交际面比较广泛,认识的人多。李正岩正是因为有一点儿小名气,才会被任命为民兵的义官。而刘福泰是医生,任何人都会希望与他认识并结交。
同样的道理,这俩人也恰恰是横水贼人的统战对象。李正岩在当地有影响,是贼人拉拢结交的重点人物。至于医者刘福泰,做土匪的少不了会受到刀创之伤,认识一个医生,那是必须的。
但是,这些判断最多只是个推测,没有理由据此就断定二人有罪。更何况,即便是这两人与土匪有着联系,也必然是秘密往来,不会让别人知道。就算是有谁知道了,但一来惹不起土匪,二来还有求于此二人,不会有人犯这种忌讳告二人的状。
所以这事是明明白白的,阳明先生断定此二人肯定与土匪有着某种联系。但麻烦的是,不会有任何人告发这二人,你最多只能是怀疑。
阳明先生当时一定在苦苦等待,等待着有谁跳出来举报这两人,他也正好趁机下手——下手干什么,这事等会儿再说。
但正如我们分析过的那样,人们忌惮土匪,与此二人更有乡谊,再加上日后少不了有求于此二人,所以当地人写这封匿名举报信的可能性,基本上来说是不存在的。
不会有人出面揭发这两个人,但阳明先生手中确曾出现了匿名举报信。所以最大的可能,就是这信是阳明先生自己写的。
那么,阳明先生已经是圣贤了,还要干这种莫名其妙的事情吗?
这种事,也只有圣贤才能够干得出来。你不是圣贤,想干也干不了,就算是干了也没任何效果。那么,阳明先生这么个恶搞法,到底有什么实际意义呢?
这个意义,史书上写得再明白不过了:
景晚,李正岩、刘福泰禀有机密事求见。先生召入,密叩之。二人齐声禀称:欲攻桶冈,必经由十八面地方,此乃第一险要去处,乱山环拱,岭峻道狭,从来官军不能入。今有木工张保,久在蛮中,凡建立栅寨,皆出其手,要知地利,非得此人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