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立场决定生死(第18/20页)

人与兽的亲密合作

王守仁在寺庙中遇到的,是一个道士。

从这座和尚庙里钻出来老道,一点儿也不稀奇。实际上我们很清楚,这是一家经营特殊业务的黑庙。寺僧与山里的老虎签有合作协议,这边寺僧敲钟烧香,把远处的人骗来,然后再以寺庙不留外客的借口,将客人骗入老虎的巢穴之中,虎食人,僧拿钱。互利双赢,两全其美。这样一座黑寺庙,出现什么事也不奇怪。不要说从里边钻出来一个道士,就是钻出来个外星人,王守仁也能够接受。

但是他却实在无法接受眼前这个老道。

说起这个老道来,他实是打开王守仁圣贤之门的神秘钥匙。在这个道士身上,潜藏着被王守仁的门下弟子销毁的所有资料,这些资料的表现形式,将揭开王守仁人生爱情的全部秘密,并为我们展示所谓圣贤之路的曲折与坎坷。

此老道,便是二十年前,王守仁与小表妹新婚之夜,他无意中溜达到旌阳铁柱宫时遇到的那个怪老道。

新婚之夜,王守仁不去抱美丽的小表妹,却和一个老道坐了一夜,于是让我们发现了王守仁对小表妹的极度厌恶情绪。而且我们曾怀疑,这个老道实际上是王守仁的爷爷、白衣秀士王伦,因担心王守仁过于聪明,失足踏上追求物质刺激的错误道路而聘请来的大忽悠。而此时我们发现,原来这老道只是个兼差,真正的职业是食人饿虎的生意伙伴——不光是这个老道,连寺庙里的僧人都是假的,都是江湖黑社会的剽悍人物。

但王守仁也不是什么善茬,软弱无能之辈岂敢问津于圣贤之路?再者说,书本网的王家,原本也是这黑社会道长的大客户,而且王守仁又逃脱了虎口,分明是有资格与他们分庭抗礼。

现在,潜伏在这座寺庙中的黑道兄弟们,寄希望于和王守仁达成共识,展开进一步的合作。

这个合作,很快就达成了。

王守仁证实说,当他见到这个奇异的老道之后,老道立即向他展示了一首事先写好的诗。诗曰:

二十年前已识君,今来消息我先闻。

君将性命轻毫发,谁把纲常重一分?

寰海已知夸令德,皇天终不丧斯文。

英雄自古多磨折,好拂青萍建大勋。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我是一个活神仙,从来不会把人骗。未卜先知闹得欢,约好再见二十年。王守仁来我推荐,绝对是个大圣贤。兜里有钱快给他,反正你是穷光蛋……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

为了强化老道这封推荐信的真实性,王守仁也留诗于武夷山,与老道共同炒作这件事情。王守仁的诗是:

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

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

王守仁这首诗的意思是说:我的本事真的大,屁股挨打也不怕。仰天大笑出门去,成圣成贤乐哈哈……无非是表白自己,打死也不要做凡夫俗子而已。

虚像背后的真实

我们可以确信的是,武夷山上遇故人,尤其是发现了老道和寺僧联手的经营模式,这件事对于王守仁的刺激,空前强烈。这种刺激霎时间激活了他的大脑细胞,让他猛然悟到了太多的圣贤道理。

具体是什么道理,这事王守仁拒绝交代。但有一点,老道寺僧养虎为患,和大明天子养太监杀戮群臣,都是一个道理。这其中所折射出来的正是人心的迷茫与人性的晦涩。皇城明明养着杀人的锦衣卫,可读书人还疯了一样往朝廷跑。山里明明是猛虎出没,可香客们还喜欢跑到这座黑寺里来——人生的所谓追求,又有几桩不是飞蛾扑火?

在深山黑寺里,和衣冠衮衮的朝廷之上,演绎着同样的故事。这种行为选择上的类同,是因为隐伏的规律在起作用。

这规律就是道,就是这个世界上的本原与真相。

王守仁吃了这么多的苦,遭了如此多的罪,编了不计其数的瞎话,目的就是要接近并发现这个真相。

他从竹子中没有找到这个真相,他从深山中的遗世传奇中没有找到这个真相,他从朝廷上的刑杖殴击之下,也没有发现这个真相。但是,山中那只老虎与这座黑寺,却给了王守仁一种异常的感觉——道就在咫尺之间,就在眼前,就在……可是却仍然无法精确捕捉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