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牛刀小试走仕途(第4/21页)

除了惨遭人民群众编瞎话修理,朱熹还曾经在武夷山认栽,这段历史也是儒家的一个公案,但知道的人却不是太多。

早年间曾有一幅画秘密流传,名曰《梦蟾图》,面卷上,两个道士背对山岩而立,各自手持经卷,在他们中间的,是一只超级巨大的大蟾蜍,正笑眯眯地看着两个小道。书中暗表,这只特大号的蟾蜍,便是人类历史上顶顶神秘的怪人白玉蟾。

白玉蟾,本名叫葛长庚,系南宋时琼州人氏,他的祖父叫葛有兴,原本是个京官,不幸遭逢干部下乡挂职,被下放到海南岛并落户于此,不久生下儿子葛振业,读书时又娶了当地的女子为妻,终于成为了地地道道的当地居民。儿子葛振业读书最终没读明白,只能做一名私塾先生,靠糊弄几个小朋友,教授《三字经》混口饭吃。古人云:家有三斗粮,不当孩子王。葛振业干教书这一行,算是彻底沦落潦倒了。

然而,在南宋光宗绍熙五年三月十五日的夜里,贫苦教师葛振业忽然做了一个奇怪的梦。

他梦到自己走在一条街道上,四周景物朦朦胧胧,仿佛笼罩在浓浓的雾气之中,看不分明,光线晦涩的远处,有什么披鳞挂甲的东西不时跑过,少顷的寂静过后,是刺耳的咀嚼之声响起,分明是尖利的牙齿咬碎坚硬的骨头的声响,听在耳中,葛振业不寒而栗。

正在惊恐之中,忽然之间前方亮起一道绚丽的光晕,光晕之中,就见一个须眉皆白、峨冠高耸的道人缓步而来。走到了葛振业面前,那道人咦了一声:咦,你是凡间之人,怎么会来到这种地方?

葛振业战战兢兢地道:我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来的,烦请道长指点迷津,让我早日回家,我的妻子还在家中大着肚子……

那道人“哦”了一声,顺手拿起悬垂在腰间的玉坠,递到葛振业的手上:不要怕,这里虽然是九幽阴府,可横竖你早晚也要归宿于此。现今你时辰不到,就算是先行旅游一遭儿,考察考察吧。拿好了这只白玉蟾,你先回家把它安顿好,然后再回来报到,放心,没人跟你抢地府里的位置,你真的用不着这么急……

葛振业低头一看,见那道人递过来的是一只白玉雕琢的蟾蜍。这只白玉蟾雕工细腻而精良,尤其是白玉蟾的那两只眼睛,似乎还在转动着,葛振业心下诧异,也不太注意道长在说些什么,触手一碰那只白玉蟾,霎时温良舒服的感觉传遍全身。这时候他耳中忽然听到婴儿的啼哭之声,猛一睁眼,发现他已经回到了自己的蜗居陋屋。只是那婴儿的啼哭之声,却是越来越响亮。葛振业怔愕良久,突然醒悟:妻子生产了。

生下来一个大胖小子,葛振业替儿子起名叫葛长庚,又因为生子的时候做的那个怪梦,孩子的乳名,就叫玉蟾。

四年后,葛有兴、葛振业父子双双亡故,葛长庚的母亲无以为生,就带着儿子改了嫁。新嫁的那户人家,姓白,于是母亲干脆给孩子改名叫白玉蟾。

茅山道士白玉蟾

白玉蟾虽然是个拖油瓶,跟着母亲嫁到别人家。但是继父并不讨厌这个孩子,相反,还为这孩子请了名师教导,而白玉蟾也是天资聪颢,读书一目十行,作诗出口成章。于是等白玉蟾十岁的时候,教书先生就建议:送这孩子去广州参加童子试,说不定这孩子会一举夺魁,去临安面见天子,也说不定。

白玉蟾的继父遂亲自送继子到广州应试。乡下人进城,不懂规矩,不知道这童子试,不是看你孩子会不会作诗,而是要看家长送不送礼物。先行奉上厚礼,考官自然喜欢,没有礼物,那考官顿时冷下脸来,当即以织机为名,让白玉蟾作首诗来看看。

白玉蟾得题,朗声吟道:

大地山河作织机,百花如锦柳如丝。

虚空白处做一匹,日月双梭天外飞。

听了白玉蟾的吟诗,就见考官勃然大怒,猛一拍桌子,骂道:傻小子,你会不会作诗啊?竟敢说日月只是你的织梭,整个虚空都只是你织出来的一匹布,好大的口气,你以为你是谁?竟然如此狂妄?这分明是蔑视朝廷,欺凌圣上,若本官将此诗奏上去,只怕你全家老小都要被拖到法场上去,一刀一个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