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争战地挫锋渭水畔,谋长策屯田五丈原(第5/6页)
马岱推了一把张钺:“这个蛮子,便是个没遮拦的笑口袋,成日便笑笑笑,吵死了!”
张钺兀自捧腹大笑:“我说,马公子、姜公子,尔等金贵之身,这农活非尔之长,还是回营操演士兵为好。”
马岱踹了他一脚:“蛮子别瞧不起人,有本事,咱们各简拨一百士兵,去校场一较高下如何?”
张钺笑倒了下去:“不和你比,而今是比农活,不是比武力,莫说一百士兵,便是一千,也未必能比得上一位积年的老农。”
“死蛮子!”马岱一拳头捶将过去,张钺虽在大笑,却并不迟钝,敏捷地一滚而过,四仰八叉地躺在松软的土上,依旧笑得气喘。
下边三位将军闹成一团,诸葛亮看得有趣,也不禁微笑。
身旁的修远因捧了一卮热水给他:“先生,喝口热水。”
诸葛亮饮了两口水,盯着坡下熙攘的农耕景象,生出几分神往来,感慨道:“看他们辛苦农耕,我也不免手痒,真想下去与众将同操农具。”
修远以为诸葛亮当真要下田,慌忙劝道:“先生,你就罢了,若是有什么闪失,我可担待不起。”
诸葛亮微微眯起眼睛,他怅然一叹:“是咯,老了老了,犁不动田了。”他轻轻举起手,阳光从指缝缓缓地落在他脸上,“看着他们,不免想起我第一次下农田,亦是手忙脚乱,秧苗插得横七竖八,惹来好大的笑话。”
“先生,也有手忙脚乱的时候?”修远好奇地问。
诸葛亮悠然一笑:“谁没有第一次呢,哪能生来便百事皆通,不过是熟能生巧罢了。”
修远惋叹一声:“唉,可惜我没见过先生下田。”他在脑子里飞快地过了一遍诸葛亮犁田的样子,他想,先生便是着一身短衣,蹚在泥水里,也是优雅从容的。
诸葛亮幽幽道:“自从离开隆中,我再没耕过田,纵算是日日农事,也始终未曾挽衣下田,到底和那躬耕之生诀别了。其实,我倒是很怀念隆中,平乐、安静、不争……”回忆的笑容在诸葛亮的颊边荡漾。
修远静静地聆听着,他忽然生出一个念头,先生若是做一个躬耕乡野的农夫,也许,比做蜀汉丞相要幸福吧。
回头间,却见蜀军农垦官领着一个农夫匆匆地走上来,那农夫粗黄的一张脸,生得牛高马大,浑身带着劲,怀里抱着一只大扁壶,瞧那模样似是本地魏民。
他在诸葛亮面前拜下去,那农垦官笑道:“丞相,当地百姓感谢丞相垦荒之恩,特献上本年新酿的酒。”
诸葛亮宽厚地笑道:“费心了。”他伸手扶起了农夫。
农夫绽出憨厚的笑:“感谢丞相为我们开荒,泥腿子都是穷人家,也没有像样的礼物拿得出手,唯有自家酿的新酒,请丞相尝尝。”
诸葛亮诚挚地说:“蒙尔等一片心意,亮甚为感动,只是在渭南开荒,虽利百姓,我军也得利,要论起来,我们更应该感谢你们。”
农夫依旧是厚道地笑着,神情虽拘谨,却没有一丝掩饰:“不瞒丞相说,我们没见过这样的军队,也没见过,没见过丞相这样的大官,一点架子没有。唉,我们私下都说,若是丞相能长长久久住下去该多好,这话若传出去,怕是会被砍头,可都是我们的心里话。”
这些质朴的话仿佛清水,映出寻常百姓那不染世俗尘垢的赤心,求一个升平无战乱的生活,有一个不争民利的父母官,便是他们最大的梦想。
诸葛亮陡然生出无限感慨,其实,天下百姓的太平梦想不正是他的梦想么,为了实现这个升平世界,他为之熬去了二十七年。
二十七年哪,恍惚如一梦,仿佛还在隆中的田园美景中畅想未来,弹指之间,竟已走到了今天。这每一步都不易,仿佛踏在荆棘丛中,那尖锐的刺数度扎得自己鲜血淋淋,可便是摧毁般的疼痛,也从不曾畏惧退缩。
一身黑泥的张钺蹦跳着冲上来,仿佛是一只刚在泥坑里打滚的野猴子,大声地称呼着“丞相”,说话的声音也像裹着泥,瓮瓮的不清爽。
修远看着他便笑起来:“蛮子牛,你可真脏!”
张钺瞪了他一眼,笑嘻嘻地说:“丞相,你可没见着,那帮人个个不是干农活的料,我总算逮着他们的痛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