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曹丕篡汉,刘备称帝(第5/7页)
刘备对刘封,虽非亲生,却胜似亲生,他深知诸臣僚不服刘封,可他心里偏偏喜爱这个养子,爱他的勇武,甚至那不晓情理的憨戆也当作孩儿般的淘气。
只是可惜,这对父子,却从此天人永隔,再也做不成了……
诸葛亮曾用了一个晚上强谏刘备杀刘封,刘备起初不肯,俄而犹豫,甚至焦躁发火,险些和诸葛亮吵起来,最后是沉默。再后来,他把自己独个锁在屋里,关着灯,沉在可怕的死寂里,像一根干瘪的骨头。诸葛亮也没有离开,一直守在门外,君臣二人各在各的一隅,汉中王府的僚属仆役都以为是君臣龃龉,却不敢去劝和,也和诸葛亮一起守在门口,胆战心惊地等待汉中王消气。
到天亮时,刘备开了门,谁也不理,只请了诸葛亮进去,两个时辰后,君臣一起走出来,彼此的脸色都很凝重,两人也没说话。有耳尖的府中僚属恍惚听见刘备对诸葛亮说:“我想通了”,却无人知道他们到底谈了什么,为什么龃龉,又为什么和好,当天刘备就去传了刘封,三日后刘封自杀。
诸葛亮想着这纷繁的事情,重重地叹了口气,不提防肩膀上有人拍了自己一下。
他惊得一回头,却看见刘备站在他身后,他急忙呼道:“主公!”
刘备抬起他要行礼的手,笑道:“吓着你了?”他的眼睛从诸葛亮的脸上移到那柄书刀上,笑容倏地融解了,他抚上书刀,久久地,脸上的表情似乎凝固了,眸子里明亮的光黯淡得似乎雨天的阴翳。
他将书刀往那一摞书后推去,自言自语似的说:“该拾掇一下屋子,有些物件不合拿出来。”
诸葛亮也装作没听见刘备的话,自刘封死后,君臣二人都刻意地在这件事上保持沉默,仿佛是碰不得的一根刺,触手之间,彼此都会受到伤害。
刘备岔开话题道:“孔明适才所思何事,可否相告?”
诸葛亮意味深长地说:“思兴汉之业。”
刘备哑然失笑:“孔明今又欲劝进否?”
诸葛亮坦白地说:“主公,曹丕篡位,天下无汉,主公不践汉祚,兴汉旗帜何以竖立?天下子民若然有心向汉,奈汉家无主,只得臣服贼寇,岂非投汉室百姓于虎狼之口?”
刘备默然,他轻轻地抚着案上的文书,一册一册挪下去。
诸葛亮又劝道:“再者,群臣相随主公,本为求取功名。若主公不绍帝位,冷寒了群臣之心,群臣离散,各归求主,主公何为?”
刘备粲然一笑:“孔明言之凿凿,我若不答应,当真要成孤家寡人了!”
诸葛亮欢喜地说:“主公答应了?”
刘备不表态,将一册文书翻开来,缓缓说起另一桩事:“有件事问你,阿斗渐长,明年当加元服,你虽一直执师礼,然你事务繁多,无暇多顾。我想再为他延请博学鸿儒,另辟良家子弟为舍人,时时辅德进谏,你看谁合适?”
诸葛亮思量片刻:“可延许靖,他名照西蜀,博识广闻,请他做老师,一可得真学,二可得名望。”
刘备点头:“嗯,行,我即备束脩之礼,亲携阿斗登府门拜师,舍人呢?”
诸葛亮不犹豫地说出两个名字:“董允、费祎。”
刘备默念了一会儿,忽地恍然般轻轻一拊掌:“那年许靖丧子,宾客吊唁甚多,众人俯仰揖让,你却独赞这两个少年。莫非孔明早就认定董费二人为良干,终有一日能为大用?”
诸葛亮微笑而不答,可眼睛里的神情已说明了一切。
“好!”刘备爽快地说,“就是他们两个了,这两个毛孩子,如今也长大了,让他们先忝列舍人,若有卓绝才识,再特优擢拨!”
他感触万千地凝着诸葛亮:“孔明又为我寻得人才,让我怎么谢你?”
“臣为君举荐人才,是为臣本职,何来感激?”诸葛亮平淡地说。
刘备固执地摇头:“不,要谢!”他对身后响亮地拍着巴掌,“拿上来!”
一名内侍缓缓走来,双手捧着一方很长的盒子,小心翼翼地放在书案上,刘备轻挥衣袖,示意宫人尽皆退下。
他拧开盒上旋钮,噗地扣开盒盖,盒中原来是一柄三尺长剑,剑鞘上刻镂着蜿蜒的雪白长龙,鳞爪锋利,龙须纤细,仿佛随时可能腾云而升。剑镡为镂空金色双凤,凤头皆嵌着一颗米粒大小的白玉,剑墩穿凿云纹小孔,孔中系着红色流苏,穗子中间束着一枚墨绿玉佩,真真华贵富丽,雍容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