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筚路蓝缕草创基业(第3/7页)
刘备亢声道:“教令已颁,若无异议,当共遵从!”
“谨遵主公教令……”应和声参差不齐,高低落差间仿佛草堆里的虫豸,跳一跳,落一落。
刘备看住诸葛亮:“请军师宣第一道教令!”
诸葛亮握着剑缓缓站起,他在无数怀疑和愤恼的目光中坦然若素,声音沉稳地说:“即日,公门议事,当端严整肃,明主臣之分,正公私之界,不得于众中喧哗,不得于座中调笑,倘有违令之事,辄行笞罚。”
这就是诸葛亮的第一道教令?众人愕然,谁也想不到新上任的诸葛亮颁布的第一道教令,竟然是严肃与会风纪,诸葛亮连举会之时说荤段子也管,这也管得太宽了。
“诸君尚有异议否?”刘备的问话透着股拒绝的味道。
“谨遵教令!”众人又高低错落地回应着,悄悄看一眼诸葛亮手中的令剑,隐隐感到从前嬉笑怒骂的好日子到头了,刘备请来了一个铁面法官,第一手便是斩断昔日那主臣不分的任意妄为。
※※※
火热的太阳高高地升在湛蓝无尘的天空,一团团云不断地变幻模样,仿佛是天女在织机上不停手地织衣,经纬纵横间,飞出无数件样式不一的锦缎衣衫。
听着满耳不绝的蝉鸣声,刘备背着手沿着墙根缓缓而走,拐了两个月洞门,便看见一个小院落,一入院门,一簇簇粉红蔷薇遍地开放,绚烂如一面滚动的织锦。花丛中夹着一条石子路,风把花叶吹落在路中央,不留意踩上去,印在石缝里,竟成了别致的装饰。
门没有关,风贴着门吹进房,在一摞摞的竹简上翻涌。诸葛亮和徐庶一左一右倚在案后,指着铺开的几卷竹简,小声地议论着。有时徐庶还捉起一支笔,在简上轻轻划过。
因太专注,两人都没有注意到有人来了,更不知是谁跨步入门,只是恍惚地感觉眼里的光线弱了,还道是天上浮云遮了太阳,垂下一地阴影。
诸葛亮的目光从竹简上慢慢抬起,若有所思地挪到远方,却看见门边立着刘备。
“主公!”他拉了一把徐庶,两人慌忙从案后站起。
刘备跨了进来,笑吟吟地说:“夏日炎炎,众人皆在消暑,你二位却案牍劳形,当真让人感慨!”他望着案上铺平的竹简,每一片简上皆落着干净整齐的字,行间微有涂抹,似是修改,“这是什么?”
诸葛亮道:“新拟定的十二教令,亮与元直正在斟酌更正。”他从案头拿起一卷竹简,“此为总目,请主公观览。”
刘备展开了卷册,其上正是诸葛亮新拟定的十二教令目录和总纲,分文政和武功两大类,文政有《官令》《法令》《察令》《爵令》《农令》《田令》,武功有《军令》《战令》《兵令》《将令》《攻令》《守令》。看毕十二教令总目已是大为振奋,又看见总纲之论上写有“任事以功,措事以刑,教事以法,一事以令”,忍不住拍了一下巴掌:“好!”
他把教令总目轻轻卷起来,小心地放了回去,由衷地说:“自有孔明,方知教令之用,昔日竟如活在浑噩梦中。”他兴奋地笑起来,“待你们更定教令,即日宣布实行。”
“只怕底下非议多。”徐庶说了一句诚实话。
刘备一摆手:“不用管他们的非议。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
徐庶当即便笑了:“主公也成了法家门下高足,孔明功不可没。”
刘备一愣,方才意识到自己无意中说了一句《商君书》里的名言,他不禁哑然失笑:“孔明借我《商君书》,确是好书,可我琐事太多,至今尚未读完,惭愧。”
“无妨,亮不催着主公还。”诸葛亮半认真半玩笑道。
一席话说得众人皆笑,诸葛亮因问道:“不知主公读到哪一章了?”
刘备想了想:“《赏刑》。”
诸葛亮点点头:“主公尚记得《徕民》一章乎?”
刘备绞尽脑汁回想了半晌,只从那记忆深井里捞上来半桶水:“惭愧,唯有一二模糊印象,不甚清爽。”
“无妨,亮背给主公听。”诸葛亮富有意味地一笑,他轻轻念道:“今王发明惠,诸侯之士来归义者,今使复之三世,无知军事;秦四竟之内,陵阪丘隰,不起十年征。者于律也,足以造作夫百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