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旁观曹、刘交锋,体悟用兵之道(第5/6页)
又一阵急切的鼓声如暴雨落瓦,这是敲响了第二遍进攻鼓。
被战车一阵横冲直撞,曹军阵型渐渐散乱,而刘军中再次分出了一队百人骑兵,如同咆哮的洪水卷向了曹军。曹军中军号令乍起,立时前军跪射,后军立射,然而骑兵冲击太快,又是近身作战,弓弩根本派不上用场,虽勉强射倒了一排骑兵,仍眼睁睁看着狂潮卷尘而来,如入无人之境,不过片时,曹军阵型完全被冲乱了,兵卒乱跑一气,多被骑兵的利刃砍掉头颅。
第三遍鼓声敲响了!
这一次刘军步骑齐上,步兵跟在马后,凭着骑兵的冲锋力量,据短刃四面砍杀,杀得曹军四散奔跑。但刘军并没有杀入乱阵中,却从两翼斜向包抄,把已乱了阵脚的曹军一小队一小队分割击杀。
曹军溃败得不成样子,三轮冲锋早把那阵型撞得七零八落,刘军阵营里的一个黑盔将军一马当先,长矛用力一栽,将中军持旗小校挑于马下,单手夺过大纛,呼呼地在半空中使劲挥舞。
“夺旗了!”黑盔将军吼声如雷,兴奋的喊叫传遍平原,激荡得刘军士卒杀心更胜了一倍。曹军大势已去,曳甲执兵仓皇逃去,在原野上丢下了无数具尸首。
刘军大纛徐徐飞起,一位绛红披风的将军策马驰出,阔大的风扯着他的披风,可是离得太远,看不见他的脸,只觉得像一团明亮的火焰,在战场上格外惹眼。
诸葛亮看得呆了,心里却想起了几句话:“地平而易,四面见敌,车骑陷之,敌人必乱。敌人奔走,士卒散乱,或翼其两旁,或插其前后,其将可擒。”
这是老人借给他的《六韬》里的兵法要诀,他和老人曾撮土为山,在自制的沙盘上虚拟战场,摆过《孙子兵法》里的九地,《六韬·豹韬》里的八地,模拟过天罗天井天陷诸般死地,设想过无数种绝地逢生的奇策妙计。但那毕竟是纸上谈兵,总比不过这发生在眼前的实战,血腥而真实,让他既害怕又兴奋,少年躯壳里隐藏的热血被瞬间激发,他甚至想冲入阵中,拿起刀戟斧钺,和那些年轻士兵并肩作战。
平原刘军一分为二,一队打扫战场,一队穷追敌兵不放,两支队伍越拉越开,中间竟落出了巨大的空隙。
诸葛亮干干地呵出一口热气,心里却莫名地觉得那里不对劲,不自禁地发出一句惊呼:“不好……”
这声惊呼方一出口,缓坡西侧已是黄尘高张,又一支曹军像蛰伏的鹰隼般,忽然展翅出现。刘军追军却已刹不住,像漫入汪洋的河流般,渗入了曹军的包围圈中。
诸葛亮明白了,第一支曹军只是诱饵,第二支曹军才是主力,曹军所采取的策略是以牺牲小利达到全歼敌人的最终目的。
刘军似已知道曹军的目的,这当口,毕竟兵力有限,也不敢恋战,正在紧急撤退,顷刻之间,强弱逆转如天悬,本来溃败的曹军士气如虹,对刘军穷追不舍,一路上抛下横七竖八的士兵尸骸。
缓坡下的战事结束了,喧天的杀戮呐喊渐渐远去,激动人心的鼓声仿佛甩过天际的钢鞭,一鞭子又一鞭子,整片天地都在颤抖。诸葛亮长长地叹一口气,他慢慢地往下爬,“咕咚”吞了一下,胳膊碰了碰一直躺着不动的冯安:“安叔……”
冯安哼了一声:“下面在打仗,别动。”
诸葛亮坐了起来,他怔怔地坐了很久,看见脚下的阴影缓缓移动,仿佛行进的百万军队,他用手背擦掉脸上的汗,用力搀起冯安:“我们去找叔父。”
※※※
徐州和扬州交界的直道上尘埃扬天,人潮像烧不绝的野草般,从天尽头一直蔓延至眼前,汪洋一般的人头耸动着,一张张灰扑扑的脸似从炭炉里滚出来的烧残了的木头。这些人大多是从徐州逃出来的难民,有的已走了几百里路,好不容易逃出生天,因前方便是扬州,心底攫着的劲松了,早已累得抽筋失血的身体没了支撑,一跤摔在路边,躺的躺,坐的坐,哎呀之声不绝于耳。
一辆马车在拥挤的人潮中艰难地挪动着,车夫一面扬缰绳,一面打盹,脑袋在肩膀上来回耷拉。诸葛玄把身体探出了车厢,回头望了望,身后是川流不息的人群,像是一支溃败的军队,一眼竟望不到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