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五六章 建春门血案(一) ( 8887 )(第2/5页)

冯氏抬头,神情冷漠。

她本是皇甫规老来迎娶的妻室,老夫少妻年龄差距虽大,可是却其乐融融,异常恩爱。

哪知天妒红颜,冯氏嫁过去没多久,皇甫规就死了。

而后皇甫嵩战死于颍川,令皇甫一族的家道迅速衰落。若不是当年皇甫规的人缘不错,而且也有不少学生在朝中为臣,不时的给予一些照应,只怕早就在阳呆不下去了。

皇甫嵩死后,皇甫一家人本来打算随谢氏兄弟二人入蜀。

可没成想,却听到了皇甫嵩之死的谣言。更有一名当年皇甫嵩地亲兵偷偷上门,告知冯氏那杀害皇甫嵩的凶手,就是如今在阳生命彰显的薰家子,董俷薰西平。

论辈分,皇甫嵩是冯氏的侄子。

论交情,皇甫规死后,皇甫嵩对冯氏也是非常尊敬,从未有过半点懈怠。

听到这谣言后,立刻召集皇甫家上上下下三十余口,外告状。

听到张钧询问,冯氏的眼圈一红,娴静甜美的面容流露出悲苦之色。

“张议郎,妾身今日是要为我那侄儿求个清白。如今阳满城流传,义真死于董家子的手中。难道议郎您就没有听说过吗?可叹人情冷暖,议郎却是第一个来询问的人。”

张钧脸一红,有些不知道该如何开口。

怎么可能没有听说,只是这事情关系重大。一方是已经破败的皇甫家,一方却是如日中天的凉州刺史,你让满朝臣工能如何选择?更何况,谁也都知道。薰家子那是个蛮横地货色。又要和蔡结亲,两家的权势相合,只怕未来前途不可限量。

这种事,没有真凭实据,谁敢掺和进来?

但张钧性情还算耿直,当年和皇甫嵩地交情也算不浅。

闻听冯氏这话,说道:“夫人,非是我等不闻不问,只是这种事情没有证据。只凭谣言如何能让人信服?若夫人您能提供出足够地证据,张钧拼着一死,也要主持公道。”

“张大人……”

冯氏眼中流出两行清泪。却是梨花带雨般,令人更感风情。

也难怪,疾风知劲草,贫贱见真情。在如此关口,能有人挺身站出来说话。又如何不感动?

“妾身并非没有证据。昨日曾随我侄儿前往颍川的亲随过来,告诉我说杀我侄儿的凶手之一,就是那恶汉董西平。他还留下了证词,并愿意随时为我等出面作证。”

“当真?”

“妾身若是有半句谎话,则天打雷劈。”

“既然如此……请将证词和状纸交给我。若夫人信得过我,我将亲自向皇上禀报。”

“坚寿。把证词拿过来!”

一个青年走上前,将一份以鲜血所书的状纸,连带着证词递给了冯氏。

这青年名叫皇甫坚寿,是皇甫嵩的儿子。

冯氏把状纸和证词放在了张钧手中,“张大人,这状纸乃是我皇甫家上上下下三十七口人鲜血所书,证词也是那亲随昨日所留下。我等就在这里跪等,拜托大人!”

“拜托大人!”

冯氏叩首。皇甫家的人也都伏地高呼。

张钧只觉热血沸腾,抓着状纸和证词,大声说道:“世人都说人情冷暖,可这世上总还是有心怀公义的人。张钧不才,定将这状纸和证词呈递皇上,为义真讨回公道。”

说完,他蹬上车,命人将车辆驶向南宫。

皇甫坚寿轻声道:“叔婆,张大人,真的能为我父伸冤吗?”

冯氏轻轻摇头。“我不知道。只希望能如张大人所说的那样,这世上总还有正义二字。”

说完。她不再发言,静静地跪在原地。

皇甫坚寿等人也不再说话,陪着冯氏一起等待,等待着那‘正义’能够再次出现。

******

正午过后,汉帝刘宏终于发出了旨意。

缉拿董俷,交大理审问。廷尉伍琼主审此案,一应人等不得插手过问。

毕竟,不论是皇甫嵩还是皇甫规,在朝中颇有人望。如今一见如此局面,立刻有无数人蜂拥而上,痛斥董俷在阳的罪行。连带着气杀许劭的事情,也被翻了出来。

当天晚上,董俷正在家中吃饭。

忽有公人前来,要捉拿董俷前往大理。

沙摩柯第一个就怒了,“岂有此理,我倒要看看,谁敢拿我二哥。”

典韦冷哼一声,也拍案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