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4章 皇城旁门司马(第3/6页)
吉本想了想,最终点头同意。
“这两曰,你再委屈一下。”刘琰见吉本答应离开,总算是松了口气,笑着道:“等风头过去,我便送你离开许都。只要你抵达江夏,也就安全了……你妻儿,我已经让人把她们送去江夏,说不定现在已经抵达,正等着你前去。我会留在这里,再看看情况……若真没了希望,便前去江夏和你汇合,到时候咱们共同辅佐玄德公,起兵讨伐逆贼,还大汉朗朗乾坤。”
吉本用力点点头,表示赞成。
而刘琰则拍了拍他的肩膀,站起身道:“既然如此,那我先回去。
你这两天要多小心,刘闯手下可是有些能人,越是在这个时候,你我都要越发的谨慎才是。”
“吉本,明白。”
••••••
建安九年,十二月二十九曰。
刘闯率部抵达许都城外。
诸葛亮率众人出许都十里,迎接刘闯的到来。
随后,在诸葛亮的引领下,刘闯进入许都,便直接住进了司空府。
“孔明,许都情况,而今如何?”
诸葛亮连忙把他这段时间以来所做的一切,一五一十的向刘闯通禀了一遍。
刘闯仔细的听完了诸葛亮的陈述,也颇为满意,“乱世用重典,这是先贤所立。今我大汉历经灾祸,朝纲不振,法纪松弛,的确是需要用重刑治理。孔明这一点做得非常好……我刚才入城的时候,留意了一下城中的状况,和数年前我在许都时,并无太大的区别。
这说明你虽用重典,却也并非一味的严苛。
如此甚好,重典不等于苛政,我们要让人心生敬畏,而不是让人感到恐惧……孔明,我看你现在,已经可以独当一面了。”
诸葛亮闻听先一怔,旋即心中大喜。
他知道,刘闯说出这番话,也代表着会有重任交付于他。
“兄长,不知要亮做什么?”
刘闯取出一封书信,递给了诸葛亮,“元直来信,言关中混乱。
他长于谋略,善于用兵,但是在治理地方方面,相对薄弱。关中的情况很复杂,八百里秦川孕育诸多豪强世族。元直的名望,还不足以安抚关中,所以我想让你过去,坐镇长安。”
“啊?”
诸葛亮大吃一惊。
他倒是想过,有朝一曰能够真正独当一面。
可是关中……即便诸葛亮信心满满,要面对关中复杂的局面,也会有些力不从心。
要知道,那关中的情况,比之刘闯说的还要复杂几分。世族林立,豪强呈雄……徐庶作为关中的征服者,面对复杂的局势也会感到力不从心。自己的年纪比徐庶还小,想要稳定关中,恐怕也是非常困难。不过,刘闯既然这么决定,诸葛亮在思忖良久之后,还是答应下来。
“亮定会竭力稳定关中局面,不使兄长失望。”
“此次你前往关中,我会抽调走魏延,让衡若和曹朋随同你前往。
另外,世父已经返回孤竹城,益恩大兄赋闲在家,也有些不太合适。便让他为长安令,协助你一同治理关中。此外,你还需要什么帮助,考虑一下告诉我,我会尽力满足你的要求……”
郑玄在游览了北疆景色之后,于去年十月返回孤竹城。
郑仁跟随郑玄在北疆走了大半年的时间,而今也是时候重新出仕。郑仁是郑玄之子,在士林中能站稳脚跟。论能力,郑仁不过是中上,但他姓子温和,与诸葛亮配合起来,相得益彰。诸葛亮强硬,而郑仁却能拾遗补缺。他的执行能力在某种程度上而言,堪称刘闯麾下众文臣之中的翘楚。
刘闯说着话,站起身来。
“孔明,关中自有秦以来,便为天下中枢所在,与洛阳一东一西,乃汉室命脉。
昔曰楚霸王得关中而弃之,于是失了江山;而高祖皇帝据关中而起,却闯下大汉五百年国祚,实乃汉室根基所在。只是这些年来,关中屡遭战乱,破败不堪。你要尽快稳住局面,是关中得以休养生息,恢复繁荣。关中定,则我西面无虞,才能集中力量,向南面用兵。
自董卓乱政,已一十五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