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5章 潼关(第3/7页)

罗良佐远远的声音传来:“非常不错,再来一首。”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军歌的轰响中,浩浩荡荡的军伍不断从山包前经过,火红的河流,似乎倾泻不断,那些陕西新军经过土包前,看到赵荣晟与李正经二人时,无不投来敬畏的目光。

新军招募的多是乡野朴实之人,天性畏官,用后世的话来说,就是怕政府。

对督标营这些靖边军,他们是畏惧的,不言等级,训练时充为教官的这些靖边军们,对他们非常严厉,动不动就打军棍,那种害怕,数月下来,是骨子里的。

同时,新军对他们又是尊敬的,虽然训练严格,但平日歇息的时候,又对他们和蔼可亲,时不时讲些新鲜话题,让这些土里刨食的农家子弟,知道外面的大千世界。

让各人有种大开眼界的感觉,原来世界这么大,有趣之事这么多,教官们在这些人心中,也留下学识渊博,文武双全的印象。

教官们有时还会请他们下下馆子,吃喝一顿,家中有什么困难,也会慷慨帮忙,所以在新军中颇得人心。

同时,雇佣军的待遇,也让他们非常羡慕,乙等军普通小兵,每兵每月也有五圆,那银圆可是好东西……还有他们的盔甲,他们的火铳,他们的长枪,都非常精良。

那铳还是火石铳,不用火绳,上了铳剑,可刺又可射,每兵还有马匹,岂不让人羡慕?

做人做到这个份上,真是没话说,所以这营雇佣来的一营靖边军,无意中成为陕西新军很多人的目标榜样,他们还兴起认义兄的风潮,希望找个雇佣军们做大哥。

一张张朴实的脸,在赵荣晟与李正经二人眼前晃动,他们投来的尊敬又畏惧的目光,成为一副副凝固的画面,似乎永恒留存下来。

李正经难得叹了口气:“他们还未练成,就要面对大战……希望少死点人,老子……老子总觉得,这些人就象我们的儿子,实在是不愿……”

赵荣晟也难得沉默,当年他是小兵时,只想奋勇杀敌,等成为甲长,就知道肩上的责任。

自己已经不是一个人,而要为甲中兄弟着想,军职越高后,肩上的担子越重,训练陕西新军几个月,岂又能没有感情?他也叹道:“此战只是开始,这些关中子弟,今后要打的仗不少……死的人,怕也会不少。”

李正经道:“是啊,死的人会不少。”

随后他一拍自己脑袋,激得头盔一阵的金属作响,他骂道:“老子说这些作甚?当兵入了伍,就准备马革裹尸的一天,打仗哪有不死人的,平白说这些丧气话。”

赵荣晟也是哈哈一笑,豪迈的道:“不错,老李难得说句实在话,我们是军人,打仗,就是我们的职责!死算什么,我们靖边军是为天下太平而战,随着大将军,旌旗指处,群丑必然灰飞烟灭。”

李正经骂道:“是老子在说实话好不好,你是满嘴的跑风……”

“你才是……”

二人又继续斗起嘴来,土包下的护卫听到二人对骂声,互视一眼,都是摇了摇头。

……

或许陕西新军,或是大明别的军队,还处于当兵吃粮,拿饷作战,上官号令阶段,然靖边军中很多人,已经进入主动求战时期,有着自己的理想与目标,一种使命感与责任感。

很多人已经有一种想法,追随大将军,为天下太平,为这块土地的人民更好生存而战。

源源的士卒向东再向东,他们浩荡的洪流,从东望不到西,从西望不到东,一面面孙字旗帜,在风中翻滚不停……

东端的一座原上,此时数百骑战士,正肃然看着下方火红色的河流经过,这些骑士个个穿着长身罩甲,罩甲上粗大的铜钉,给人以极大的压迫力量,还有他们的八瓣帽儿铁尖盔,在阳光下闪耀着金属的质光。

他们不远处,一杆孙字大纛高高竖立原上,孙传庭骑在一匹白马上,他全身的盔甲,带着弓箭与宝剑,罩着披风,正专心听着那塘马传回的消息。

他的身旁,有一些幕僚,还有一些充为赞画的当地官员,吴争春与高寻二将,还有营中书记官,赞画官,镇抚官,医官,抚慰官等策马在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