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0章 得知(第3/5页)

其中,张知县又连连吹捧王斗的一系列功劳,还提起了不久前的汝州大捷,显然也是关心时局之人。

王斗微微一笑,心想洛阳大捷的消息还没有传到,等过段时间,你更惊讶吧。

其实张知县心有疑惑,早前听闻闯贼数十万大军围困洛阳,这王斗也领军去救,怎么又在这,难道闯贼败走了,这不可能吧,几十万大军啊。还是这姓王的私下脱逃?这话却不好说。

王斗又问起杨嗣昌情况与襄阳城的动静。

张知县答道:“杨阁部大军十万众,直追入川,献贼插翅难逃。”

又道:“襄阳军府重地,饷金、甲器皆聚于城内,每门有副将防守。城内有襄王,知府,巡道,固若金汤,未听闻有什么异状。”

王斗点头,显然的,不论是襄阳城,还是附近官将,都想不到张献忠会轻取城池吧。

他心下沉吟,依历史,由于左良玉的缘故,张献忠、罗汝才部在毫无阻拦的情况下,顺利地出了夔门,经巫山进入湖广。正月二十五日,他应该攻克了兴山,杀官军守将吴国懋,知县刘定国,然后东进至当阳,荆门一线,探得襄阳城守备单薄,定计奇袭。

在夺得襄阳城的过程中,内应起了很大的作用,襄阳事后,奉敕前往勘襄阳失事的司礼监策笔太监王裕民题本中,就有说“奸细伏于城内”,又说“降丁盈千盈百,往来城中,不知是贼是兵”。

可以说,不论李自成与张献忠,还是其它的流贼头目,都非常善于使用细作内应。

王斗沉吟的时候,舜乡军各将也是相互使着眼色,将军这么关心襄阳,难道那边会发生什么大事不成?

现在军中一直传扬定国将军天上星宿下凡,有未卜先知的能力,不论崇祯十一年那场战事,还是洛阳之事,都证实了将军的先见之明,若是在襄阳又立大功,那……

……

崇祯十四年(1641年),二月初二日。

湖广,承天府,荆门州。

荆门素有荆楚门户之称,境内多山地丘陵,此时在州北的荆山之内,坑洼不平的驿道上,正风尘仆仆走着一只军队。

他们的装备并不好,大多数士兵包着头巾,穿着齐腰甲,都是布甲。或是包着头巾,穿着裲裆,脚着麻鞋,打着行縢。很多人衣衫破烂,便是打着的旗号上,也有许多破洞。

不过他们精神很好,队伍中不时传出哈哈大笑之声,又常有戏谑歌声传来:

“前有邵巡抚,常来团转舞。后有廖参军,不战随我行。好个杨阁部,离我三天路。”

每当这歌声一响,便是众人一阵疯狂的大笑。

山路崎岖,蜿蜒到云雾深处,在队伍的中军位置,多是骑军,上面打着“张、罗”等旗号。两杆将旗下,一个粗豪的声音传来:“孩儿们的精神头不错,好,就是要这样,不坠我义军的威风。”

说话的是一位骑着油黑健马的大汉,这大汉戴着红缨毡帽,打着披风,身材很高,略有些干瘦,一张黄脸,引人注意的是他的长须,从嘴边两腮一直垂下来,怕有两尺之长。

一双铜铃般的大眼,不时闪过凶光,神情中尽是桀骜不驯之色。

在这大汉身旁,同样策马坐着一位打扮象富商似的中年人,两撇鼠须,眼珠转动灵活,一看就是颇有心计之人。他与大汉不时交谈,说话时皆带陕地口音,正是被明廷恨之入骨的张献忠、罗汝才二人,当时并称为“献,曹二贼”。

二人被督师杨嗣昌大军围剿,采取“以走致敌”的战术,一路从湖广入四川,又从四川入湖广,使追剿官军疲于奔命,此时更跳出包围圈,海阔天空。

此时张献忠大骂:“驴球子的,自占了兴山,咱义军就没再打下一座城池,军中粮草不足。曹爷你说,我们到宜城去,会有收获吗?”

罗汝才沉吟道:“敬轩不必着急,就算到宜城没有收获,我们还可以到随州,应山一带去。现在湖广的官兵都调往四川,布防空虚的地方多的是。就算湖广不可为,我们还可以到河南去,听说李闯王在河南发展不错,声势很大,有了十几万人马,听说还要打洛阳。现在河南的官兵都被牵制了,南阳府,汝宁府各地都很空虚,我义军大有可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