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参将来了(第2/3页)

到了今日,这口井已经打到近二十丈深,已经挖了十天,仅挖出的泥石就在井旁堆得高高的。这口井的主人是千总田昌国麾下一户军户,他们家六口人,家内一个老太已经八十余岁的高龄,在这大明算是非常长寿了。

她们家开垦了五十亩荒地,听说操守大人为她家打井,老太心里非常高兴,她天天柱着拐杖由家人扶到井旁,每天嘴里念叨,希望能早日打出水来。

看到军民在井口忙活,她非常过意不去,吩咐家人每日煮出茶水分与众人喝,此时她看到王斗在旁,听闻眼前这个高大的将官就是军户嘴中常提及的操守王大人,她亲自端了一碗茶,由家人扶着颤巍巍地走上前来,恭敬地道:“大人恩德,老妇人无以为报,只有这碗茶水略表心意。”

王斗微笑道:“好,多谢老人家。”

看着王斗喝下茶水,那老太裂开嘴笑了。

忽然一声欢叫:“出水了。”

果然见那口打了十天的灌井终于冒出泉水,周边各人欢呼不已,纷纷庆贺打井成功。

王斗也是非常高兴,到了这个程度,这口水井只需扩孔填充鹅卵石,就可以成井,那并不需要多长时间。他估计这口水井出水量不少,本来这种灌井,如果有后世的水泵等物,一口井每天出水量足以解决几百头猪,上千只鸡鸭与附近两百多亩田地用水需求,不过眼下只有人力与水车,只能解决五十亩田地内的用水需求。

那老太欢喜不已,她围着井口转了一会,领着家人过来向王斗叩头感谢,她哭道:“老妇人谢过大人,大人恩德,老妇人一家末齿难忘。”

她的家人随她叩头不已,周旁各人也是感同身受,这户人家有了田地,又有了灌井,眼见就可以过上好日子。这多亏操守大人治下,才有这样的好事。

王斗温言对那老太道:“老人家不必如此,请起。”

这田地离一条官道不远,此时路上正停着一辆秀丽的车马,马车内,纪小娘子正与少夫人安坐,看着那边的情形,纪小娘子道:“挽云姐,你看那王斗好会邀买人心,那些军民都将他当活菩萨了。”

少夫人有些漫不经心,她道:“王大人为军民打井分田,活民无数,百姓感激,也在常理。”

她含笑道:“妹妹,你在路城好好的,怎么又想起到州城来了?”

纪小娘子脸有黯然之色,叹气道:“别提了。”

……

王斗与张贵在田间地头巡视,看各地热火朝天,依这个进度,在秋播前,应该可以将各人的灌井打好,架上水车。有了灌井与水车,至少到了明年,州城的军民百姓就可以解温饱。

自己从崇祯七年到了大明,就一直辛辛苦苦,官越做越大,自己辖下军民越多,要养活的人就越多,精神压力非同小可,作为当家人,王斗一个感觉,累!

不过他没得选择,作为百姓的父母官,他有责任让百姓过上安定的生活,至少要让他们吃饱饭。自己已经努力了,但未来保安州会怎样,王斗没有把握。

张贵也同样感慨,看着一路来军民们崇敬的目光,他忍不住对王斗道:“大人仁德,下官仅见,能追随大人,下官深感荣幸。”

王斗摇了摇头,不语。

忽听前面一阵喧哗,王斗眉头一皱:“什么事?”

张贵道:“下官去看看。”

他匆匆忙忙去了,不久他回来,道:“大人,是一些民户在闹腾,言道打井队为何还不帮他们打井。”

王斗哦了一声:“为何打井队不帮他们打井?我承诺过知州李大人,便是州内民户,也是一体协助打井之事。”

张贵低声道:“大人有所不知,那些闹事的都是些乡绅子弟,下官看过了,他们的田地便是在知州李大人的垦田文册上,也是没有登记人户田亩。”

王斗不动声色:“这么说,这些人开垦荒地,却不愿意将田地登记入册,不愿意日后缴纳税粮,还想本官免费帮他们打井?”

张贵恨恨地道:“这些乡绅子弟,平时吹嘘自己饱读圣贤书,却是一毛不拔,他们愿意缴纳税粮才怪。州城民户中,大人,这样的事情多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