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贰卷【乱世豪雄篇】第11章.长河落日 第47节(第4/5页)

李玮为此精心设计了三个改制方案,今天拿出来的,是要价最高,条件最苛刻的方案。

“太尉大人呢?你的意见呢?”杨彪看到张燕不说话,干脆挑明了,直接问,“各部将军、校尉们为了大汉中兴,浴血奋战,甚至战死疆场,为了什么?朝廷这么做,会让他们寒心的。车骑将军尸骨未寒,朝廷就要欺凌他的寡妻孤儿,这也未免太不近人情了吧?”

“为了什么?为了活着,为了不再吃人肉。”张燕冷笑道,“麴义大人马革裹尸,难道就是为了钱财?为了让百姓失去田地,流离失所,饥寒交迫?相信麴大人如果还活着,他一定会支持丞相大人的改制之策,支持朝廷限田罚租的决策。”

杨彪笑容一僵,非常尴尬。

“这只是丞相大人的一个奏议,还要朝议商讨,还要征求各方意见,不要急,慢慢来,慢慢来……”徐荣急忙打圆场,“对改制之策的其它议案,太傅大人还有什么意见?”

杨彪冷哼一声,不愿再说。

“荀大人,对于入粟拜爵之策,你可有什么看法?”徐荣微微一笑,转头去问荀攸。

“入粟拜爵,最初始于大秦。秦始皇四年(公元前143年),天下大疫。始皇下令,凡捐助朝廷千石粟者,则拜爵一级。本朝则是孝文皇帝朝的御史大夫晁错为了解决土地兼并问题而最先提出来的。今天丞相大人重新起用此策抑止土地兼并,的确是个上佳的办法。”

“不过……”荀攸稍稍停顿了一下,继续说道,“从抑商这个角度出发,我反对让商贾输粟入官。”

“商贾逐利,对农夫的欺诈最为厉害。农夫的收入大部分自于谷粟,为了缴纳赋钱,他们要出卖谷粟。卖给谁?商贾。商贾用什么价收?他要获取钱财,就要尽可能压价。农夫们遇到灾祸急需钱财时,商贾们更是卑鄙无耻,往往乘人之危以最低廉的价格掠夺农夫们的财产。如果农夫们没有东西卖,就要向他们借子钱(高利贷),这常常是农夫们最后陷入卖儿卖女,家破人亡之境的最直接原因。”

“所以,我觉得当年晁错大人说得对,要让那些没有市籍的富人输粟入官,然后朝廷赏给爵位,有罪可以免罪。这些没有市籍的富人一般都以入仕和耕种来获得财富,但这些人地位低,财富也不是很庞大,在当地影响力很小,家中虽有存粮但因为价格太低,无利可图,所以一般也不愿意卖。如果朝廷下旨,能用爵位和免罪权利来收买粟米,他们家里的谷粟就有出路了。富人有了爵位,地位提高了,势力大了,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兼并和侵占商贸的利益。”

“和商贾比起来,这些人能体谅和理解农夫的艰苦,也知道农夫的存在才是财富积累的源泉,所以他们对农夫的剥削要好一点,不会把农夫逼得走上绝路。农夫把谷粟卖给富人,遇到灾祸的时候向这些富人出卖财产和赊借钱财,一方面可以减少商贾对自己的盘剥,另一方面也可以让自己的生存环境得到改善,而商人失去了剥削农夫的机会,财富的积累和实力自然也就慢慢有所下降。”

徐荣和张燕等人连连点头。

“荀大人这个建议好,这个建议好。”李玮也连声赞道。

各地富人很多,其中一部分人因为身份特殊还享受多种免赋免役的特权,包括六百石(中级官)以上官,第九级爵五大夫以上等有爵士人,输粟入官后,地位提高,有助于他们财富势力的增加,有助于他们和商贾争利,也有助于农夫保住自己的土地,同时也有助于社稷的稳定。

“《赊贷律》呢?”李玮问道,“子钱商贾唯利是图,根本不管贫苦百姓的死活。为了稳定社稷,安抚百姓,有必要让各地官府介入赊贷一事,最大程度地保障贫苦农夫的生存。”

“当年王莽实行新政,搞了一个《五均赊贷律》,目的是抑制子钱商贾和放贷富豪对百姓的剥削,效果的确有,尤其是对那些遇到病患、灾祸,或者无钱举行祭祀丧葬等事的贫苦百姓很有帮助。毕竟以这些事向官府赊贷不需要付利息,但过期不还本钱,就会被罚作罪徒,惩罚很严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