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贰卷【乱世豪雄篇】第7章.风雷激荡 第2节(第3/6页)
本来“汉应火德”只在儒士之间流传,王莽拿这个做了簒位的借口后,这学说立即名震天下,人人皆知。
当时天下人非常痛恨王莽,凡是王莽反对的都坚决支持,凡是王莽灭掉的都要重新光复。王莽以土德簒掉的“火德”原来是不被朝廷承认的,但现在刘秀等中兴者认准了大汉应承的就是火德,土德没人提了。
光武皇帝刘秀中兴大汉后,定都洛阳。这个洛阳的“洛”字带水字边,与火德相冲,不吉利。于是光武皇帝下令去掉“水”字添了“佳”字,改成了雒阳,接下来“立郊兆于城南,始正火德。色尚赤。”至此,“汉继火德”终于为皇帝和朝廷所承认,朝堂上下火红的一片。
“五德始终说”从光武皇帝朝开始,演变成了两套算法:一套是邹衍从黄帝起算的五行相胜法,还有就是刘歆开发出来从伏羲起算的五行相生法。这两套五德系统并行不悖,都流传到后世。不过“五行相生”法后来居上,逐渐演变成主流。
按照“五行相生法”的推演。辕涛涂是大舜的后裔,舜是土德,袁家也就是土德,火生土,恰好可以取代大汉的火德。也就说,袁家应该建立一个王朝以取代刘家的大汉天下。根据这个谶纬的猜测,再加上“五德始终说”的补充,袁家已经肯定成为那个应承天命取代大汉的“涂高”者了。
这个传言到了今年正月的时候,已经流传的非常广泛了,各地州郡大吏好象没有听到一样,保持着一种异乎寻常的沉默。
目前,袁家有两股很大的势力。一个是洛阳的袁绍,一个是扬州的袁术。袁绍占据了关中、关东以及豫州和荆州的南阳,势力非常庞大。而袁术也占据了大半个扬州,他的手下大将孙策已经帮助他占领了江东四郡中的吴郡、会稽郡以及丹阳郡大部。现在扬州刺史刘繇只守住了一个豫章郡和半个丹阳郡,形势岌岌可危。不过,袁氏兄弟的实力如果和河北大将军李弘比起来,还有一定差距。在大汉天子和朝廷就在晋阳的情况下,袁氏兄弟想簒汉自立,恐怕纯粹是找死。
袁氏代汉的传言不会空穴来风,其背后操纵者显然就是袁绍。袁绍一直拒绝承认当今天子,一直要重建皇统,他真正的目的是不是要簒汉?如果他决心要簒汉,那么,其它州郡大吏就要好好考虑自己的将来了。
李弘虽然象董卓、李傕一样挟持了天子,但他的实力要远远超过他们。李弘在北疆经营了十年,冀州和幽州两地在他的治理下,也有将近四年的稳定,他的实力随着时间的延续,会越来越强悍。如果袁绍簒汉,他会成为河北首选打击目标,当李弘和袁绍打得难分难解的时候,其他州郡应该做出何种选择?
正月中,天子驾崩的消息以最快的速度传到了洛阳。
袁绍没有立即召集府中重要掾属商议应对之策,而是先把逢纪、辛评、耿苞、王肱、韩范、梁岐等数位心腹手下传进了内府。
逢纪显得非常兴奋。他认为李弘意图篡汉自立的嘴脸已经彻底暴露。他先是在晋阳大肆诛杀大臣,然后又杀死天子,现在无论是河北内部,还是各地州郡大吏,都对李弘恨之入骨。李弘现在所需要的,不过是利用一个不知从哪里冒出来的婴儿皇帝稳定河北,然后再寻找一个适当时机让这个婴儿皇帝禅位于他而已。
河北已经面临险境,目前正是大人顺应天意,代汉而立的最好机会。
“如今各地州郡的实力都不是河北的对手,他们要想生存下去,必须要得到大人的帮助。”逢纪笑道,“只要大人在洛阳称帝,这些人在河北和我们之间必然要做出一个选择。李弘弑杀君主,诛杀大臣,犯下滔天大罪,谁还会选择他?”
袁绍没有正面回应,他称赞了逢纪几句。打下关西后,你马上以谶纬之言和五德始终说在各地广为传播袁氏即将代汉一事,很有先见之明。我们谁都没有想到李弘如此狠毒,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在短短一年时间内连续铲除异己,弑杀天子。如今本朝皇统已绝,袁氏代汉的言论也早已人所皆知,只是,这时机真的成熟了吗?洛阳的文武僚属会异口同声的赞同吗?刘表、刘备、刘璋、曹操、田楷这些人会放弃大汉,转而支持袁氏代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