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酒论史篇】 东汉末年军职制度演变【转载】(第7/12页)

当时西北边境常有匈奴等少数民族南下侵扰劫掠,南方又有各少数民族的对立和骚乱,山东强宗豪族势大人众,时时想作乱颠覆。郡国兵又散在四方,遇非常事,难以迅速集结。在这样的形势下,建立一支精强的常备军,强化京城武备,以保证京城中央政权的安全和随时征调以对付非常战事具十分必要的。

地方部队西汉的地方部队主要屯驻在郡(国)治及都尉治所。各县驻有少量部队,兵员多少取决于郡(国)辖区的规模、人口的多少及经济条件。兵种有材官(步兵)、车骑(骑士)和楼船(水军)各郡(国)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各有侧重,训练不同的军种

主管地方部队的,在郡是郡守和郡尉,在王国是中尉。

地方部队是国家的基本武装力量。承担着训练役龄男子、储备后备兵员、向首都和边防部队输送合格士兵、维护地方治安、防范和镇压叛乱、听从中央征调、出境参加作战等任务。

汉军队直接掌握在皇帝手中。征伐时,都是临时征调中央军或地方军某部,临时有皇帝委任将军指挥作战,事毕即归还原部。从而加强中央集权政治

(发帖时间:2003:8:19 21:30:48)

---muyuan

(3): 漢書 卷十九上 百官公卿表第七上

《易》叙宓羲、神农、黄帝作教化民,而《传》述其官,以为宓羲龙师名官,

神农火师火名,黄帝云师云名,少昊鸟师鸟名。自颛顼以来,为民师而命以民事,

有重黎、句芒、祝融、后土、蓐收、玄冥之官,然已上矣。《书》载唐、虞之际,

命羲、和四子顺天文,授民时;盗四岳,以举贤材,扬侧陋;十有二牧,柔远能迩;

禹作司空,平水土;弃作后稷,播百谷;卨作司徒,敷五教;咎繇作士,正五刑;

垂作共工,利器用;益作朕虞,育草木鸟兽;伯夷作秩宗,典三礼;夔典乐,和神

人;龙作纳言,出入帝命。夏、殷亡闻焉,周官则备矣。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

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是为六卿,各有徒属职分,用于百事。

太师、太傅、太保,是为三公,盖参天子,坐而议政,无不总统,故不以一职为官

名。又立三少为之副,少师、少傅、少保,是为孤卿,与六卿为九焉。记曰三公无

官,言有其人然后充之,舜之于尧,伊尹于汤,周公、召公于周,是也。或说司马

主天,司徒主人,司空主土,是为三公。四岳谓四方诸侯。自周衰,官失而百职乱,

战国并争,各变异。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汉因循而不革,明简易,

随时宜也。其后颇有所改。王莽篡位,慕从古官,而吏民弗安,亦多虐政,遂以乱

亡。故略表举大分,以通古今,备温故知新之义云。

相国、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秦有左右,高帝即位,

置一丞相,十一年更名相国,绿绶。孝惠、高后置左右丞相,文帝二年置一丞相。

有两长史,秋千石。哀帝元寿二年更名大司徒。武帝元狩五年初置司直,秩比二千

石,掌佐丞相举不法。

太尉,秦官,金印紫绶,掌武事。武帝建元二年省。元狩四年初置大司马,以

冠将军之号。宣帝地节三年置大司马,不冠将军,亦无印绶官属。成帝绥和元年初

赐大司马金印紫绶,置官属,禄比丞相,去将军。哀帝建平二年复去大司马印绶、

官属,冠将军如故。元寿二年复赐大司马印绶,置官属,去将军,位在司徒上。有

长史,秩千石。

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青绶,掌副丞相。有两丞,秩千石。一曰中丞,

在殿中兰台,掌图籍秘书,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员十五人,受公卿奏事,举劾

按章。成帝绥和元年更名大司空,金印紫绶,禄比丞相,置长史如中丞,官职如故。

哀帝建平二年复为御史大夫,元寿二年复为大司空,御史中丞更名御史长史。侍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