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酒论史篇】 东汉末年军职制度演变【转载】(第6/12页)

奋武校尉位在将军下。三国时校尉名号甚多,职责亦不同。奋武校尉仅吴置,鲁肃任之。

折冲校尉汉末,曹操任奋武将军,任夏侯惇为折冲校尉,后不置,蜀无。

越骑校尉汉武帝始置,掌越骑。东汉沿置,设越骑校尉一人,比二千石,掌宿卫兵。三国均置。

督军校尉三国吴置,校尉在将军和中郎将之下。

赞军校尉位在将军下。三国时校尉名号甚多,职责亦不同。赞军校尉为吴置,鲁肃任之,助周瑜参赞军务,故以赞军名之。

昭信校尉三国时蜀置,为使臣奉命出使入冠其名号。

儒林校尉校尉为次于将军的武官,其名号甚多。由于其职务掌的不同,名号亦异。儒林校尉为蜀所特置。周裙任是职。

军议校尉参议军事的官位。

先登校尉三国时统兵校尉名目甚多,先登校尉唯吴置。

汉八校尉步兵校尉掌上林苑门屯兵。越骑校尉掌越骑。长水校尉掌长水宣曲胡骑。又有胡骑校尉,掌池阳胡骑,不常置。射声校尉掌待诏射声士。虎贲校尉掌轻车。中垒校尉,屯骑校尉。

西园八校尉典军、上军、中军、下军、左军、右军、助军左、右校尉

(发帖时间:2003:8:19 21:30:14)

---muyuan

(2): 汉的军事体制

汉的军队分中央军和郡国兵两部分。

中央的武装力量,按其任务,可分为皇宫禁卫军和首都卫戍军两部分。

皇宫禁卫军,分属两个系统。

1.郎卫 其长官为郎中令(后改称光禄勋)。郎卫是皇帝的近卫亲军,负责皇帝宫内部警卫侍从,兼充仪仗,皇帝出巡或亲征,侍卫左右。

郎中令统领系统

郎中令

五官中郎将 主五官郎。左中郎将,主左暑郎。右中郎将,主右暑郎。

郎中 有车、户、骑三将。

期门 后更名为虎贲郎,置中郎将。有左、右仆射,左右中郎将。

羽林中郎将 后更名羽林骑。

羽林左监,主羽林左骑。主羽林九百人。

羽林右监,主羽林右骑。

奉车都尉掌御乘舆车。驸马都尉掌驸马。骑都尉监羽林骑。大夫掌议论,有太中大夫、中大夫、谏议大夫。谒者,有仆射一人,天子出,奉引。常侍谒者五人,主殿上时节威仪。谒者30人。其灌谒者郎中,掌宾赞受事及上章顾问。七十人。

2.卫士其长官为卫尉。卫士是皇室禁卫军,负责警卫皇帝、皇后、太后、太子所居宫殿及离宫别苑、帝王陵寝、宗庙、中央政府各官署。其中警卫皇宫的部队最为重要,设若干屯驻扎,各设司马、侯统领;昼夜巡察,警卫宫城诸门,盘查出入人员,由公车司马令、卫士令管理;精选一部分精锐战士,作为机动,应付各种意外事故,由旅贲令统领。

首都卫戍军

(1)南北军负责长安城内的安全保卫,并作为中央直辖的机动部队,应付突发事件。南北军与郎卫、卫士互为表里,强化首都的防卫力量,构成‘内重外轻‘,中央‘居重驭轻‘。维护中央集权。另一方面,南北军与郎卫、卫士相互制约,以防不测。

南军由卫尉统领。其统领系统为

公车司马令 掌宫南阙门,凡吏民上章,四方贡献及征诣公车者。丞尉各一人。

南宫卫士令 掌南宫卫士。丞一人。员吏95人,卫士537人。

北宫卫士令 掌北宫卫士。丞一人。员吏72人,卫士471人。

左右都侯 各一人。其中右都侯员吏22人,卫士416人。左都侯员吏28人,卫士383人。

宫掖门 每门司马一人,七门共员吏41人,卫士539人。

北军由中尉统领。其统领系统为

中垒校尉、屯骑校尉、越骑校尉、步兵校尉、长水校尉、射声校尉、胡骑校尉、虎贲校尉,每部1000人左右。此外还有缇骑和城门校尉,缇骑200人,持戟500人。

北军具备骑、射、步、车各类兵种,因其兵力强盛、训练装备精良,很有战斗力,担负警卫京城、离宫、御苑及机动战斗任务。常奉谴出征。

(2)京畿兵 即首都所在政区及邻近政区的地方部队。因调动方便,规定由负责首都治安的中尉直接领导以加强防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