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 兵变本能寺 三十四 葵花之阵(第4/5页)

一个人倘若无视多数人的意志而恣动,便是逆历史洪流而动,无论这个人拥有多么强大的力量,他日后必定败亡,这是天理。

“于义丸,去,拿个点心。”说着,家康看了一眼伺候在一旁、眼睛一直没有离开自己的本多平八郎忠胜,“平八,喝酒。”他的脸上带着笑容,“从今往后,战争还会继续,在这样的尘世,可急不得啊。”

平八郎忠胜的视线依然没有离开家康,一口喝干杯里的酒。

“你怎么看待坂本城的光秀一家老小的死?”

“这是武人的命运,在下不敢想。”

“哦……我却有另外的想法。光秀的长子十兵卫光庆,在丹波的龟山生了病,已经十四岁,大概还能明白是怎么回事。留在坂本城的家小起码有四十七八人之多吧……次子十次郎十二岁,三子十三郎十一岁,还有一个女儿才九岁,最小的儿子乙寿据说只有八岁。这些还不谙世事的孩子一定都拽着母亲的衣袖……”说着,家康闭上了眼睛,抚摸着旁边的于义丸。

平八郎忠胜还没有猜测出家康的意思,定定地正视着他。

“不能因为是武将,就把有些事情当作理所当然。父母……孩子……要平安幸福……应当怀着这种愿望。你明白吗,我不是在说傻话,我是在讲胜利之道,讲我的感悟。”

“主公的意思,是为了避免这种悲剧,就不能轻动兵戈?”

“不对不对。”家康笑着摆了摆手,“平八,我是为了既要战胜秀吉,又要战胜柴田,才退兵的。”

“为了胜利而退兵?”

“对。我悟到,真正的胜利,并不在于纯粹的战争。你明白吗?”

“不明白,一点儿也不明白。”

“哈哈……你马上就会明白。我当前只有努力增加在我的呵护下,安居乐业的家臣和领民……通过这种方式和羽柴、柴田竟争下去。”

“不依靠兵马的数量,而是通过领民的数目?”

“说得对。实现他们的愿望,守护他们的愿望。‘武’这个字,写作‘止戈’。在我的保护下,生活安乐的人越多,我胜利的可能性就越大。”家康放下酒杯,又对着于义丸笑了起来。

忠胜不禁发起怒来,生气地反问:“那么,羽柴、柴田的领民多的时候……不就是主公的失败吗?”

在忠胜看来,从堺港回来之后的家康,总有一种精气不足的感觉。他心中不平,不禁诘问起主公来,甚至忘记了自己的身份,语气强硬。

“哈哈……”家康愉快地笑了,“你是说,羽柴或是柴田若是比我拥有更多的领民,而且生活得比在我的领地更好,我便败了,对吧?”

“对,如按照主公所说的去理解……”

“你说得对极了,平八。”

“啊?”

“如果真到了那种时候,我会再次像对待右府大人一样,无论是羽柴还是柴田,我都会俯首称臣。”

“这可不像我家主公的话。羽柴和柴田都是织田家的家臣,而主公您却是连右府大人都以三河亲家来称呼的、与众不同的名门啊。”

“平八。”

“在。”

“光秀大概也曾如此想过:我乃名门土岐一族,故而……”

“可是,这是两码事……”

“好了,不要争了。我努力治理好东部,不输给他们就是了。只要内部安定了,我方必定会形成一股真诚凝聚的洪流。这就是力量。若没有这样的力量,轻举妄动就会落得光秀那样悲惨的下场。”

“……”

“你还不服,是吧?那么,我再换一个角度给你讲。如果我看到羽柴、柴田没有治理近畿的资格,我就会毅然把武将拥戴、黎民一统、欣求净土的义旗插到他们的土地上去。”

“因此,主公才退回地方……”

“对,撤退回来,巩固势力。”家康坚定地说道,又回头看了平八一眼。

平八的目光这时才变得柔和起来。

“明白点了吧?”

“似乎明白了……”

“哈哈,光秀那么大的年纪,二十天来却受着地狱般的煎熬。这种煎熬恐怕比我们从堺港返回三河还要艰辛十几倍。然而这些煎熬的回报,却是曝尸荒野,人头甚至被晾在了京城顽童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