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神 迹(第5/6页)

他这句话问的奇怪,秋长风却没有丝毫诧异,因为他去青田的任务根本就不是取《日月歌》。

纪纲不知道,云梦公主想错了,孟贤不清楚,叶雨荷当然也料不到。除了姚广孝和秋长风外,所有的人都没有想到过,姚广孝当初在庆寿寺灵塔中和秋长风对坐了五个时辰,只说了三句话。

青田有个刘太息,是刘琏的书童,手中有本《日月歌》,本是诚意伯刘伯温所写,预言了大明江山的走向。

数月前普陀山出了连环命案,观海指挥使乔舞阳也死在其中,乔舞阳临死前,留下两句话,“龙归大海终有回,十万魔军血不停”,这两句话本是《日月歌》中写出来的。

你去青田看看《日月歌》是否还在刘太息手上,到南京和我汇合,然后把路上和《日月歌》有关的事情告诉给我。

这就是当初五个时辰内,姚广孝对秋长风说的一切。

姚广孝只让秋长风看看《日月歌》是否在刘太息的手上,仅此而已。因此秋长风在《日月歌》失窃后,并不在意。他知道偷书的人是叶雨荷,是为云梦公主所偷,但他没有揭穿。

当初秋长风只问了姚广孝一句,“《日月歌》要取回吗?”秋长风那时岂止想问一句,他有太多的问题想问。

真的有《日月歌》这种近乎神迹的东西吗?刘伯温的这本《日月歌》,为何以前从来没有人知道?

普陀命案和《日月歌》又有什么关系?

“龙归大海终有回,十万魔军血不停”到底是什么意思?

姚广孝显然早知道要取《日月歌》会有波折,姚广孝派秋长风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太多太多的疑问要问,可姚广孝一个问题都没有回答,于是秋长风踏上了前往青田的道路。

这一路往返,从顺天府到青田,从青田到了应天府南京,秋长风明白了许多事情,但不明白的事情更多。

沉吟片刻,秋长风才道:“卑职奉上师吩咐,带孟贤、姚三思两人从顺天府出发南下,一路到了青田。在杭州府分水后,才告诉孟贤二人目的所在,到青田后,才向李知县下令寻找刘太息这人,这之前卑职没有泄露风声。”

秋长风若有所思望向姚广孝,姚广孝还是望着灯火,不知听进去没有。秋长风的言下之意就是,“我没有泄露风声,却不知道那些来抢《日月歌》的忍者,怎么知道的风声?”

姚广孝不语,秋长风也不明说。云梦公主认为姚广孝风烛残年,很是糊涂,秋长风却知道,姚广孝比谁都清楚。

“但在这之前,我发现青田有个冤案,过问了几句。那冤案死者叫做刘老成,有个儿子叫做刘能……”他将案子简略说了遍,顿了片刻,秋长风又道:“卑职若不知情,不会插手,但明知刘能被冤枉,却不能不管。”

秋长风并非讲废话的人,当然不会把南下的所有事情提及,但刘老成死案这件事后来证明并非闲事,和《日月歌》有些关系,既然这样,他就要说。

油灯一亮,姚广孝眸子中也有光芒一闪,突然问道:“为什么不能不管?”近乎神迹的《日月歌》就放在桌上,他根本看都不看一眼,可对秋长风管的闲事,他好像倒有兴趣。

云梦公主若是在这里,只怕要骂这两个人都不正常。

秋长风昂首道:“卑职既然是锦衣卫,身负圣上期冀,时刻不敢怠慢。太祖在时,设立锦衣一卫,但那时的锦衣卫多少有些……枉法滥杀……”

秋长风说得已是客气,其实当初锦衣卫何止是枉法滥杀,简直可说是杀人如麻。

十多万朝廷官员、朝野相连的人,都死在洪武四大案、死在锦衣卫的酷刑下……

过了片刻,秋长风才道:“事后太祖后悔,这才在晚年废除锦衣卫。圣上重设此卫,用意有二,一是想要弥补太祖当年的……过失,二来是想告诉天下人,‘匠成舆者,忧人不贵;作箭者,恐人不伤。彼岂有爱憎哉?实技业驱之然耳。’锦衣麻衣不过是个名字,立此卫真正的目的是维持大明法纪,而不是乱大明纲常,既然如此,卑职见到冤案不伸,定要来管,让之重回正途,方不负圣上重立锦衣一卫的良苦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