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作为国族的中华民族(第7/7页)

[12] 赵刚:《早期全球化背景下盛清多民族帝国的大一统话语重构》,见杨念群主编:《清史研究的新境》(《新史学》,第5卷),第14—16页。

[13] 杨念群:《“感觉主义”的谱系——新史学十年的反思之旅》,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45页。

[14] 赵刚:《早期全球化背景下盛清多民族帝国的大一统话语重构》,见杨念群主编:《清史研究的新境》(《新史学》,第5卷),第9、33页。

[15] 参见杨念群:《何处是“江南”?——清朝正统观的确立与士林精神世界的变异》,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第236—240页。

[16] 参见[英]安东尼·史密斯:《民族主义:理论,意识形态,历史》,叶江译,第106页。

[17] 李大钊:《新中华民族主义》,见《李大钊全集》,第2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493页。

[18] 雷海宗:《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125页。

[19] [清]张之洞:《劝学篇·同心第一》。

[20] 关于中华民族观念的出现以及在近代中国思想史中的演变,黄兴涛作了很好的研究,参见黄兴涛:《民族自觉与符号认同:“中华民族”观念萌生与确立的历史考察》,载《中国社会科学评论》(香港),创刊号,2002年2月。

[21] 参见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见《梁启超全集》,第2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第560—561页。

[22] 参见梁启超:《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之学说》,见《梁启超全集》,第2册,第1067—106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