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言第十六(第3/5页)

弗洛伊德的大女儿,曾谈及一则有关他父亲对家人礼貌的故事。她说当她14岁的时候,有一次弗洛伊德请她走在他右边,一起出去散步,她的同学看到了,就告诉她说,这种走法不对。那位同学说儿女永远该走在父亲的左边。她就很骄傲地回答说:“我的父亲可不是这样,和他在一起,我永远是一位女士。”

伊东·布拉格小时候,父亲带着他去参观凡·高故居,在看过那张小木床及裂了口的皮鞋之后,儿子问父亲:“凡·高不是位百万富翁吗?”父亲答:“凡·高是位连妻子都没娶上的穷人。”后来父亲带他去丹麦,在安徒生的故居前,儿子又困惑地问:“爸爸,安徒生不是生活在皇宫里吗?”父亲答:“安徒生是位鞋匠的儿子,他就生活在这栋阁楼里。”

美国前总统艾森豪威尔经常陪母亲打牌。有一次玩牌的时候,艾森豪威尔连抓了几把臭牌,便开始抱怨起来,母亲抓住这个机会说:“发牌的是上帝,不管什么牌你都得拿着;抱怨是没有用的,你只有想方设法把它打好……”这次教育让他铭记终生。

约翰·富勒的家中有7个兄弟姐妹,他从5岁开始工作,9岁时会赶骡子。他有一位了不起的母亲,她经常和儿子谈到自己的梦想:“我们不应该这么穷,不要说贫穷是上帝的旨意,我们很穷,但不能怨天尤人,那是因为你爸爸从未有过改变贫穷的欲望,家中每一个人都胸无大志。”

索菲亚·罗兰小时候终日与战争、恐惧和饥饿相伴,幼年身形瘦小的她,曾被伙伴们嘲笑为“牙签菲亚”。她母亲确信索菲亚“将来一定会成为一名巨星”。索菲亚对此却不以为然。但她拗不过母亲,还是跟着母亲来到罗马寻找更好的发展机遇,最终成为世界级明星。

据估计,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在德国教书的所有物理学家中,有三分之一在索末菲的研究院里做过学生或助教。这些才俊包括劳厄、沃尔夫冈·泡利、维纳·海森堡……以及外国学者伊西多·拉比、爱德华·泰勒、劳伦斯·布拉格和鲍林。他的许多学生在学术上超过了他。海森堡曾说:“我从玻恩那里学到了数学,从玻尔那里学到了物理,而从索末菲那里学到了乐观。”

阿里出生在美国肯塔基州的刘易斯维尔,他当时的名字叫卡修斯·克莱。在阿里5岁的时候,曾经这样问自己的父亲:“开食品店的是白人,开药店的是白人,开车的也是白人,我们为什么不能成为有钱人呢?”父亲指了指阿里深色肤色的手,意味深长地说:“就因为这个。”

艾柯卡曾受到福特公司东海岸经理查理·比彻姆的教诲。有一次,在本地区的13个小区中,艾柯卡的销售情况最糟,他为此而情绪低落。查理把手放在他肩上说:“为什么垂头丧气?总有人要得最后一名的,何必如此烦恼!”说完他走开了,不过他又回过头来说:“但请你听着,可不要连续两个月得最后一名!”

有一次数学家恩里克斯跟一个学生一边散步一边讨论数学问题,他那种不严谨的风格让那个学生很不适应,最后学生停下来说:“教授,我没看见它啊。”这位意大利数学强人回答说:“你说什么,你没看见它?我看见它就像那只小狗一样清清楚楚地在那儿!”

当理查德·派迪第一天赛完车后,兴奋地向母亲报告了比赛的结果:“有35辆赛车参加了比赛,我得了第二名。”“你输了!”他母亲回答道。理查德抗议道:“有这么多的车参加比赛,我第一次跑就得了第二,这样的成绩难道不算很好吗?”母亲说:“你用不着跑在任何人后面!”接下来的20年中,理查德·派迪称霸赛车界。他成为赛车运动史上赢得奖金最多的赛车手,他创造的多项纪录至今还无人打破。

从童年起阿登纳就一直是个园艺迷。青年时期,他就嗜好试验,企图培植“爬藤三色紫罗兰”,此事引起了父亲对他的责备:“一个人绝不应该试图干涉上帝的事。”

弗朗索瓦丝·萨冈18岁的时候,写出了《你好,忧愁》,在法国轰动一时:它不仅成了令出版商欣喜若狂的畅销书,印数多达84万册,而且还获得了当年的文学批评奖。那是1954年,萨冈一下子成了千万富翁。她问爸爸这些钱该怎么办,父亲说:“在你这个年龄,这太危险了。花掉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