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经 籍(第5/5页)
《旧书·吐蕃传》:开元十八年(730年),使来,奏云:金城公主请《毛诗》《礼记》《左传》《文选》各一部。制令秘书省写与之。正字于休烈上疏曰:“昔东平王入朝,求《史记》、诸子,汉帝不与。盖以《史记》多兵谋,诸子杂诡术。且臣闻吐蕃之性,慓悍果决,敏情持锐,善学不回。若达于书,必能知战。深于《诗》则知武夫有师干之试,深于《礼》则知月令有废兴之兵,深于《传》则知用师多诡诈之计,深于《文》则知往来有书檄之制,何异籍寇兵而资盗粮也。且公主下嫁从人,合慕夷礼,返求良书,恐非本意,虑有奔北之类,劝教于中。若陛下虑失蕃情,以备国信,必不得已,请去《春秋》。”疏奏,不省。《新书·休烈传》云:疏入,诏中书门下议。侍中裴光庭曰:“休烈但见情伪变诈于是乎生,不知忠信节义亦于是乎在。”帝曰:“善。”遂与之。则不得云不省也。而休烈之锢蔽,则匪夷所思矣。
古物亦时有发见,但唐以前人知贵之者尚少耳。《旧书·音乐志》:“今清乐奏琵琶,俗谓之秦汉子,圆体修颈而小,疑是弦鼗之遗制。其他皆充上锐下曲项,形制稍大。疑此是汉制,兼似两制者,谓之秦、汉,盖谓通用秦、汉之法。阮咸,亦奏琵琶也,而项长过于今制,列十有三柱。武太后时,蜀人蒯明于古墓中得之。《晋竹林七贤图》阮咸所弹与此类,因谓之阮咸。”此以古物与图画相证者也。然伪物亦时有之。薛《史·张策传》:少聪警好学,尤乐章句。居洛阳敦化里。尝浚甘泉井,得古鼎。耳有篆字曰:“魏黄初元年春二月匠吉千。”且又制作奇巧。策父同甚宝之。策时在父旁,徐言曰:“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公薨,改年为延康。其年十月,文帝受汉禅,始号黄初,则是黄初元年无二月明矣。”同大惊。亟遣启书室,取《魏志》展读,一不失所启。宗族奇之。此物之伪,似无可解免,知好作伪者历代有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