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葬 埋(第4/7页)
唐王室之所为,尚有甚非礼者。《旧书·代宗纪》:大历三年五月,追谥故齐王倓为承天皇帝,兴信公主亡女张氏为恭顺皇后,袝葬。此冥婚也,而殆于用殉矣。殉葬之礼,中国久绝。太宗之崩,阿史那社尔、契苾何力请以身殉。宁国公主下嫁磨延啜。磨延啜死,其国人欲以主殉。主曰:“中国人婿死,朝夕临,丧期三年,此终礼也。回纥万里结昏,本慕中国,吾不可以殉。”乃止。然剺面哭,亦从其俗云。吐蕃,其君臣自为友五六人,曰共命,君死,皆自杀以殉。钦陵之死,左右徇而死者百余人。刘元鼎入吐蕃,记所经见曰:“河之西南,地如砥,原野秀沃。夹河多柽柳。山多柏。坡皆丘墓,旁作屋,赭涂之,绘白虎。皆虏贵人有战功者。生衣其皮,死以旌勇,徇死者瘗其旁。”皆戎狄之俗也。其在中国,则惟杜伏威,士有战死,以其妻殉耳。
助人营丧,在城市中亦成职业。《旧五代史·郑阮传》,言其为赵州刺史,尝以郡符,取部内凶肆中人隶其籍者,遣于青州舁丧至洛郡。人惮其远,愿输直百缗,以免其行。又《晋高祖纪》:天福二年九月,将作少监高鸿渐上言:“伏睹近年已来,士庶之家死丧之苦,当殡葬之日,被诸色音声、伎艺人等作乐搅扰,求觅钱物。请行止绝。”从之。此凶肆及音声伎艺人,皆借助人营丧以谋食者也。又《宋史·陶谷传》:尝上言:“坊市死亡丧葬,必候台司判状。奴婢病亡,亦须检验。吏因缘为奸,而邀求不已,经旬不获埋瘗。望申条约,以革其弊。”此事亦在晋世。
厚葬之弊既起,而发掘之祸,亦即随之。《新书·王徽传》,言“沙陀会诸军平京师。大乱之后,宫观焚残,园陵皆发掘,鞠为丘莽,乘舆未有东意。诏徽充大明宫留守京畿安抚制置修奉使。徽外调兵食,内抚绥流亡,逾年稍稍完聚。兴复殿寝,裁制有宜,即奉表请帝东还”。则唐室诸陵,黄巢起义时,已遭发掘,而其后复遘温韬之祸。《旧五代史·唐庄宗纪》:同光三年(925年),诏曰:“关内诸陵,顷因丧乱,例遭穿穴,多未掩修。其下宫、殿宇、法物等,各令奉陵州府据所管陵园修制,仍四时各依旧例荐飨。”盖自黄巢起义至此,迄未修复也?《晋高祖纪》:天福四年正月,盗发唐闵帝陵。《少帝纪》:天福八年正月,盗发唐坤陵,庄宗母曹太后之陵也。此其见发尤速。《唐明宗纪》:长兴二年二月,诏禁天下不得再发无主坟墓。可见遭开发者之多矣。《新书·柳仲郢传》:拜东都留守。以盗发父墓,弃官归华原。《伊慎传》:乾符中,盗发其墓,赐绢二百修瘗。
《文艺·李频传》:表丐建州刺史。既至,以礼法治下,更布条教。时朝政乱,盗兴相椎敚,而建赖频以安。卒官下。丧归,父老相与扶柩葬永乐。州为立庙梨山,岁祠之。天下乱,盗发其冢。则虽有主且为众所共护之墓,亦不能免矣。《旧书·本纪》:元和十四年二月,敕淄青行营诸军,所至开发坟墓,宜严加止绝。会昌三年(843年),讨泽潞,诏诸道进军,并不得焚烧庐舍,发掘坟墓。《旧史·晋高祖纪》:天福三年八月,诏魏府城下,自屯军以来,坟墓多经劚掘。虽已差人收掩,今更遣太仆卿邢德昭往伸祭奠。又可见军士之竞事椎埋也。《新书·赵犨传》:弟珝,黄巢起事时,畏先冢见残,即夜缒死士取柩以入。此在将帅则然耳。凡民之柩,安可尽取乎?抑且不必兵燹。《新书·百官志》:诸陵四至有封,禁民葬,惟故坟不毁。然《旧书·韩滉传》言其以国家多难,恐有永嘉渡江之事,筑石头五城,以为备豫。去城数十里内,先贤丘墓,多令毁废。《旧史·皇甫遇传》:言其镇河阳,于部内开别业,所经坟墓悉毁。见上节。则官吏且躬自为之矣。《新书·郭子仪传》曰:破吐蕃灵州,鱼朝恩使人发其父墓。盗未得。子仪自泾阳来朝,中外惧有变。及入见,帝唁之。即号泣曰:“臣久主兵,不能禁士残人之墓。人今发臣先墓,此天谴,非人患也。”子仪之无足忌,说已见第十八章第三节。朝恩即忌之,又何必毁其父墓?《旧传》云:捕盗未获,人以鱼朝恩素恶子仪,疑其使之。子仪心知其故。及自泾阳将入,议者虑其构变,公卿忧之。及子仪入见,帝言之。子仪号泣奏曰:“臣久主兵,不能禁暴,军士残人之墓,固亦多矣。此臣不忠不孝,上获天谴,非人患也。”朝廷乃安。然则谓子仪先冢之见发,由朝恩所使,乃揣测之辞,《新书》以为实然,误矣。子仪富可敌国,其葬父,盖必有慢藏诲盗者?使其中有可欲,虽锢南山犹有隙,此其所以声势赫奕,父墓一见发,而疑其将构变之浮议即起,而州县终不能善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