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西北诸国(第5/7页)

西域诸国,五代时来者,惟一于阗。晋天福三年(938年),其王李圣天遣使者马继荣来贡。晋遣供奉官张匡邺假鸿胪卿,彰武军节度判官高居诲为判官,册圣天为大宝于阗国王。《新史·四裔附录》。《本纪》同。《旧史·本纪》,于九月书于阗国王杨仁美遣使贡方物,十月书于阗国王李圣天册封为大宝于阗国王,岂李圣天为其赐姓名,敬瑭惭,不敢以其姓赐人,而仍用前朝之姓邪?匡邺等自灵州行,二岁至于阗,至七年(942年)冬乃还。圣天又遣都督刘再升献玉千斤,及玉印、降魔杵等。《旧纪》在七年十二月。汉乾祐元年(948年),又遣使者王知铎来。亦据《新史·四夷附录》,《本纪》:天福十二年六月,于阗遣使者来。是时中国威灵不振,道途阻塞,而于阗能屡遣使来,其国亦必较强大。高居诲颇记其往复所见山川诸国,欧《史》备载之。据所记:瓜州南十里有鸣沙山,又东南十里为三危山,其西,渡都乡河,曰阳关。沙州西曰仲云,其衙帐居胡卢碛云。仲云者,小月支之遗种也?其人勇而好战,瓜、沙之人皆惮之。胡卢碛,汉明帝时征匈奴,屯田于吾卢,盖其地也?地无水而常寒,多雪。每天暖雪消,乃得水。匡邺等西行,入仲云界。至大屯城,仲云遣宰相四人,都督三十七人候晋使者。自仲云界西,始入 碛。无水。掘地得湿沙,人置之胸以止渴。又西渡陷河,伐柽置冰中,乃渡,不然则陷。又西至绀州。绀州,于阗所置也。在沙州西南,云去京师九千五百里矣。又行二日至安军州,遂至于阗。其国东南曰银州、卢州、湄州。其南千三百里曰玉州,云汉张骞所穷河源出于阗而山多玉者此也。自灵州渡黄河至于阗,往往见吐蕃族帐,而于阗常与吐蕃相攻劫。案居诲等所行,乃汉时并南山行之道,极为艰苦,而于阗能于道上多置州军,且与吐蕃相攻击,可见其国势之强。居诲不能道圣天世次,而云:其衣冠如中国,其年号同庆二十九年(940年)。俗喜鬼神而好佛。圣天居处,常以紫衣僧五十人列侍。《唐家人传》:有胡僧,自于阗来,庄宗率皇后及诸子迎拜之。僧游五台山,遣中使供顿,所至倾动城邑。

自渤海盛强,靺鞨与中国久绝,至五代之世,乃复频来。欧《史·四夷附录》云:同光二年(924年),黑水兀儿遣使者来。其后常来朝贡。自登州泛海出青州。明年,黑水胡独鹿亦遣使来。兀儿、胡独鹿,若其两部酋长,各以使来,而其部族、世次、立卒,史皆失其纪。至长兴三年(932年),胡独鹿卒,子桃李花立,尝请命中国,后遂不复见云。同光二(924年)、三年(925年)之使,新旧《史·本纪》亦记之,而不言其酋长之名。三年(925年)之使,则记其与女真皆至。《旧纪》天成四年八月,又有黑水朝贡使郭济等率属来朝。新旧《纪》长兴元年二月,皆载兀儿遣使来贡。显德六年正月,《新纪》书女真使阿辨来,《旧纪》则但载其遣使贡献,而不言使者之名。

室韦,欧《史·四夷附录》无传。《旧唐书·刘全谅传》云:父客奴,由征行家于幽州之昌平。今河北昌平县。少有武艺。从平卢军。开元中,有室韦首领段普恪,恃骁勇数苦边。节度使薛楚玉,以客奴有胆气,令抗普恪。客奴单骑袭之,斩首以献。《新书·全谅》附《董晋传》。又《范希朝传》:除振武节度使。振武有党项、室韦,交居川阜,陵犯为盗。日入慝作,谓之刮城门。居人惧骇,鲜有宁日。希朝周知要害,置堡栅,斥候严密,人遂获安。《新书·藩镇·卢龙传》:奚数犯边,刘济击走之。穷追千余里,至青都山,未详。斩首二万级。其后又掠檀、蓟北鄙,济率军会室韦破之。《旧五代史·契丹传》言钦德役属室韦,已见前。《庄宗纪》:天祐十五年(918年),梁贞明四年。大阅于魏都,有奚、契丹,室韦、吐浑之众。又《张敬珣传》:天成二年(927年),授大同节度使,招抚室韦万余帐。此等皆其南徙近边者。其居故地者,盖与中国无交往,故史官无所纪录。

突厥,欧《史·四夷附录》云:唐末为诸夷所侵,部族微散。五代之际,尝来朝贡。同光三年(925年),浑解楼来。天成二年(927年),首领张慕晋来。长兴二年(931年),首领杜阿熟来。天福六(941年),遣使者薛周海来。凡四至:其后不复来。然突厥于时最微,又来不数,故其君长,史皆失不能纪。《附录》所记,《本纪》亦皆载之。惟同光三年(925年),《纪》于二月书突厥浑解楼、渤海王大 撰皆遣使来,十月,又书奚、吐浑、突厥皆遣使者来,则是年似有两使;又《纪》言浑解楼遣使,则浑解楼是其酋长之名,《附录》言浑解楼来,则似是其人自至;又张慕晋之来,《纪》在天成三年(928年),为不合耳。《旧纪》:同光三年二月,书突厥、渤海国皆遣使贡方物。十月之使则不书。张慕晋作张慕进,其来亦在天成三年。长兴二年之来,《旧纪》不书,而四年正月,书突厥来附。天福六年(941年),但书突厥遣使朝贡,事在七月,不言使名。《旧史·晋高祖纪》:秦王从荣奏:北面奏报:契丹族移帐近塞,吐浑、突厥,已侵边地。戍兵虽多,未有统帅。宜命大将一人,以安云、朔。高祖缘此,乃得出镇河东。此等皆其零星部族之并塞者。其较远者,则胡峤所云单于突厥、牛蹄突厥也,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