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开、天边事(一)(第2/3页)

毗伽可汗立未几,而有河曲降人叛变之事。《旧书·王晙传》曰:默啜为九姓所杀,其下酋长,多款塞投降。《突厥传》曰:降户阿悉烂、跌思泰等自河曲叛归。案 跌思泰,乃默啜未死时来降者。置之河曲之内。俄而小杀继立,降者渐叛。晙时为并州长史,上疏言:“降者部落,不受军州进止,辄动兵马,屡有伤杀,私置烽铺,潜为抗拒,公私行李,颇实危惧。北虏如或南牧,降户必与连衡。臣问没蕃归人,云却逃者甚众。南北信使,委曲通传,此辈降人,翻成细作,傥收合余烬,来逼军州,虏骑凭陵,胡兵应接,表里有敌,进退无援。望至秋冬之际,令朔方军盛陈兵马,告其祸福。啖以缯帛之利,示以麋鹿之饶,说其鱼米之乡,陈其畜牧之地,并分配淮南、河南宽乡安置。虽复一时劳弊,必得久长安稳。二十年外,渐染淳风,将以充兵,皆为劲卒。若以北狄降者,不可南中安置,则高丽俘虏,置之沙漠之曲,西域遍甿,散在青、徐之右,何独降胡,不可移徙?谋者必言降户旧置河曲,昔年既得康宁,今日还应稳便。往者颉利破亡,边境宁谧,降户之辈,无复他心。今虏未见破灭,降户私使往来,或畏北虏之威,或怀北虏之惠,又是北虏戚属,夫岂不识亲疏?将比昔年,安可同日?纵因迁移,或致逃叛,但有移得,即是良图。留待河冰,恐即有变。”疏奏未报,降虏果叛。敕晙帅并州兵西济河以讨之。时叛者分为两道,其在东者,晙追及之。以功迁左散骑常侍,持节朔方道行军大总管,寻迁御史大夫。时突厥跌部落及仆固都督勺磨等,散在受降城左右,谋引突厥陷军城而叛。晙因入奏,密请诛之。八年(720年)秋,晙诱诛 跌等党与八百余人于中受降城。授兵部尚书,复充朔方军大总管。九年(721年),兰池州胡康待宾。苦于赋役,诱降虏余烬攻夏州。诏陇右节度使郭知运与晙相知讨之。知运与晙不协,晙所招抚降者,知运纵兵击之,贼以为晙所卖,相率叛走,俄复结聚。晙坐左迁。《张说传》:开元七年(719年),检校并州长史,兼天兵军大使。天兵军,开元五年置,即在并州城中,以时九姓之众,散在太原以北,宿重兵以镇之也。八年(720年)秋,王晙诛河曲降虏阿布思等千余人。此语似误,不则别一阿布思,非赐姓名李献忠者也。参看第七节。时并州大同、横野等军大同军,在代州北。横野军,在蔚州东北。有九姓同罗、拔曳固等部落,皆怀震惧。说率轻骑,持旌节,直诣其部落,宿于帐下,九姓乃安。九年四月,胡贼康待宾反,攻陷兰池等六州。王晙率兵讨之,仍令说相知经略。时叛胡与党项连结,说击破之,奏置麟州,在今陕西神木县北。以安置党项余烬。明年,为朔方军节度大使。康待宾余党庆州方渠降胡康愿子,庆州见第三章第一节。方渠县,今甘肃环县。自立为可汗,谋掠监牧马,西涉河出塞。说进兵讨擒之。于是移河曲六州残胡五万余口配许、汝、唐、显州改。邓、仙、开元二年(714年),析许、汝、唐、豫四州之地置,二十六年(738年)废。豫等州,始空河南朔方千里之地。康待宾、康愿子之叛,见新旧《书·本纪》开元九年(721年)、十年(722年)。六胡州者,鲁、丽、塞、含、依、契,调露元年(679年)所置。长安四年(704年),并为匡、长二州。神龙二年(706年),置兰池都督府,置六县以隶之。开元十年(722年),复分为鲁、丽、契、塞四州。十一年(723年),克定康待宾,迁其人于河南、江、淮。十八年(730年),又为匡、长二州。二十六年(738年),自江淮放回胡户,置宥州及延恩、怀德、归仁三县,事见《旧书·地理志》。六胡州,本在灵、盐二州境,开元中,于废匡州置怀恩县,宥州理焉。地在东胜县境。其东北三百里有榆多勒城。天宝中,王忠嗣奏于其地置经略军,宥州亦寄治焉。宝应后废。元和八年(813年),李吉甫奏复之,以备回纥、党项。十五年(820年),移治长泽县,在今陕西靖边县之东。降户安处河南、江、淮者凡十五年,初不闻有风尘之警。二十六年(738年)之放回,未知其故安在,然必不能全回。且如王晙之言,则当时高丽、西胡,杂处内地者,尚不少矣。此可见突厥初降时,群臣或欲处之兖、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