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安娜之死(第4/6页)
戴安娜鼓足勇气,用尽量平静的声音说:“我知道你们在做什么,不要把我当白痴。”
卡米拉的回答是:“你会没事的戴安娜,你有两个那么漂亮的儿子。”
戴安娜后来回忆,就在那一刻,她忽然什么都明白了:这段感情已经无法弥补,她的丈夫永远不会给他一段美好的婚姻。
她决定,要开始走自己的路。
6
1992年12月9日,英国首相梅杰代表皇室,宣布了一个让英国民众震惊却不意外的消息:查尔斯王子和戴安娜王妃宣布分居。
之所以并不意外,是因为早在之前几年,关于王子和王妃貌合神离的消息早已在英国媒体上铺天盖地。夫妇两人一开始还希望能在公众场合有所掩饰,但渐行渐远的感情却让他们到后来连装都懒得装一下。
分居后的戴安娜带着两个孩子,搬到了肯辛顿宫居住。如果换成十年前那个涉世未深的小姑娘,戴安娜肯定会感到无比的迷茫和沮丧,但此时的黛安娜,却觉得自己无比充实。在外界看来,她精神焕发的原因可能是找到了自己的情人,但没有人能忽视另一个原因:她找到了自己胜任且觉得可以做一辈子的事——慈善。

戴安娜与艾滋病患者在一起
1991年7月,戴安娜来到一间艾滋病病人的病房,与一位被病魔折磨得奄奄一息的患者聊天,并且毫不犹豫地伸出手,与病人握手——这一幕被电视镜头记录,传向世界各地。
那位艾滋病人没有想到王妃居然会不顾很多世人所谓的“禁忌”和自己握手,当时就泣不成声,而一旁陪同的时任美国总统夫人芭芭拉·布什也热泪盈眶。
“我觉得他们是被社会遗弃的人,我想尽量多握他们的手,给他们力量和勇气,其实也是给我自己。”
戴安娜后来开始不断地探望艾滋病人、麻风病人、戒毒者,以及无家可归的人和被虐待的儿童。她只要出现,就尽量和他们握手、拥抱。“我发现自己被人需要,我在做很有价值的事,这让我有很强的成就感。”
不仅在英国,戴安娜还多次出访安哥拉、波斯尼亚、埃及、印度等多个国家,每到一地,她都会去当地的慈善医院、慈善机构、学校,甚至还会去波黑等战乱国家,亲自走进雷区,呼吁所有国家参与“反地雷运动”。

戴安娜在安哥拉的雷区步行,呼吁禁止地雷

戴安娜在安哥拉抱着一名因为误踩地雷而受伤截肢的孩子。到21世纪初,全世界有超过135个国家签署禁雷条约。戴安娜作为当初带头呼吁的名人,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她不仅用自己的知名度和形象呼吁大家捐款,自己也参与其中:早在1987年,她就把自己79件服装拍卖所得的350万英镑全部捐给了慈善事业。
曾有记者问戴安娜这样一个问题:“你有想过,你会成为一个女王吗?”
那时的戴安娜已经和查尔斯分居,她笑了:“肯定不会。我想成为人民心目中的女王,而不是现实生活中的。”
在一定程度上,戴安娜做到了。尽管戴安娜被大小媒体曝光的情人绯闻让英国王室大为头疼,但英国的民众还是开始称呼戴安娜为“人民的王妃”,因为她一改英国王室高高在上的形象,愿意走到街头和路边,愿意走进医院和学校,发自内心地和普通百姓交流,并身体力行地去做慈善。
但是,王子与公主的童话故事,还是不可避免地走到了尽头。
1996年7月15日,伦敦高级法院民事第一庭的书记员开始宣读那张长长的离婚申请名单,当他读到第31对申请离婚的夫妇姓名的时候,不禁停顿了一下:“威尔士王子殿下和戴安娜公主殿下。”

戴安娜访问德文郡的卡尔顿,受到当地老百姓的欢迎
在解释离婚原因的表格内,查尔斯写道:“存在不可弥合的分歧。1993年11月首相宣布我们正式分居。”(查尔斯把1992年12月分居,错写成了1993年11月。)
离婚申请人是查尔斯,所以他缴纳了80英镑的手续费。
夫妇两人均没有到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