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 人性的抉择(第4/5页)

达·芬奇关于水利建设的手稿

达·芬奇关于建筑设计的手稿

在水利建设方面,达·芬奇并没有只是停留在设计方面,他亲自设计并主持修建了米兰至帕维亚运河的灌溉工程,他设计的一些水库、水闸、拦水坝等,在当时确实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同样达·芬奇在建筑方面也有建树。他设计过桥梁、教堂、城市街道和城市建筑。在设计中,达·芬奇会把车马道和人行道分开。米兰的护城河就是他设计并监工建造完成的。

哦,对了,达·芬奇有一副好嗓子,能唱非常动听的歌曲,而且他的笛子吹奏得很棒,七弦琴弹得更佳。事实上,当初最早让他在佛罗伦萨声名鹊起的,正是音乐家的身份。

6

达·芬奇还有一些特别的习惯,让他更是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比如他是个左撇子,终其一生,他在笔记本上记录所用的都是“镜像文字”,即像镜子映射一样,和现实生活中是反的。有人曾推测,这是达·芬奇自己在给自己的笔记“加密”,即便有人偷窥,也不知道他那些设计图的真正奥秘。

达·芬奇有那么多的精力来从事那么多领域的研究,背后也有一套他自己的睡眠方法——他把它称为“定时短期睡眠法”。

即通过对睡与不睡的硬性规律性调节来提高时间利用率:每工作4小时睡15分钟。这样,他一昼夜花在睡眠上的时间累计只有不足1.5小时,从而为自己争取到了更多的时间工作(但如何才能做到迅速入睡倒也是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但就是这样一个被后世景仰的天才,他的一生虽然也获得了认可和赞誉,却未必达到了他自己所设想的那种境界。达·芬奇曾写信给米兰大公鲁多维柯·斯弗查,在信中列举了自己的各种才能,最后他还表示可为大公的父亲塑造一座巨大的骑马像——那时候,受材料和技术限制,在巨大的重量压力下,前蹄腾空的马是非常难雕塑出来的(这尊雕像最终只有土制模型而没有被浇筑成青铜)。

达·芬奇的手稿“等量的变化”。达·芬奇在相同尺寸的半圆和圆中,画出了177个等量变化。这说明他当时对几何学也相当感兴趣并做了研究

但是,大公只有言语的安慰,却鲜有实质的鼓励,甚至连给达·芬奇的薪资都是按最低标准发放的,这让达·芬奇相当失望。

1515年,法兰西国王弗朗索瓦一世占领了米兰,当时的达·芬奇已经享有颇高声誉。法国国王邀请他赴法国定居,成为那里的宫廷画师。当时已经63岁的达·芬奇似乎并没有对故乡表现出太多的依恋,他欣然前往。

最关键的是,他把自己最珍爱的一幅画一起带到了法国。

那幅画就是《蒙娜丽莎》。这也是这幅画至今被收藏在罗浮宫的原因。同样也是这幅画在1911年失窃的一个原因之一(偷画的是一个意大利人,他宣称要让名画回归祖国)。

卢浮宫里的《蒙娜丽莎》。展厅里永远是人头攒动,作者去过三次,从没能挤到过最前排

1519年,一代大师油灯燃尽。

据说67岁的达·芬奇去世时,是被法国国王抱在怀里的——国王一直不肯松手。

达·芬奇的得意门生弗朗西斯科·梅尔茨用这样一句话来总结他的恩师的一生:

“达·芬奇的死,对每一个人都是损失,造物主无力再造出一个像他这样的天才了。”

馒头说

达·芬奇到底是不是个天才?

我觉得毫无疑问:肯定是。

那达·芬奇是不是个大神级的天才?

我觉得依旧毫无疑问:肯定是。

那达·芬奇是不是牛到像是从我们的时代穿越回去的,或者干脆是外星人?

我个人觉得不至于。

或许就像我们很愿意传播特斯拉的“神迹”一样,我们需要一些全面碾轧我们智商乃至超出我们认知范围的大神,来满足我们的英雄崇拜情结。

达·芬奇在绘画领域的成就,以及他在解剖学、建筑学、水利学方面的造诣,毫无疑问都是当时时代的巅峰水平——但我并不认为这是完全超越那个时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