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袭珍珠港”之后……(第3/4页)
首先,希特勒知道,美国是迟早要参战的。
尽管德国之前一直在努力避免激怒美国,但希特勒完全清楚,美国参战其实是早晚的事。即使没有参战,美国向英国源源不断地输送军火和物资,为英国商船护航,其实已经等同于参战了——大家只是不想正式宣战,心照不宣而已。
其次,德国当时的处境开始变得不妙了。
1941年底,在寒冷的苏联,已经看见莫斯科城墙的德军却久攻不下,而站稳脚跟的苏联红军已经开始了局部反击——12月6日,希特勒刚刚下令进攻莫斯科的德军开始转入战略防御。
而就在11月底,德国的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刚刚代表希特勒向日本驻德大使大岛浩重申:“一旦日本向美国开战,德国立即向美国宣战。”之所以是“重申”,是因为就在年初,德国刚刚向日本外相松冈洋右表达过同样的意思。
根据墨索里尼的女婿皮亚诺后来的日记显示,日本偷袭珍珠港前,是和意大利以及德国通过气的。偷袭珍珠港成功后的12月8日,“里宾特洛甫夜间来电话,他为日本进攻美国高兴不已”——作为希特勒的亲信,里宾特洛甫的“高兴”应该不只是他本人的态度。
但同时,希特勒也明白,日本向美国开战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日本的行为,尤其是一举打残美国太平洋舰队,在很大程度上能把美国拖在太平洋战场,进而给德国在欧洲战场留下更多的时间。
但另一方面,日本对美国宣战,也等同于宣布了一件事:他们不会和德国一起夹击苏联了。
这对德国而言是一件非常让人头痛的事,因为原本已经几乎被摧毁的苏联红军,在西伯利亚超强冷空气的帮助下,似乎有站稳脚跟的趋势。
当然,希特勒也担心美国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但从希特勒身边人后来的回忆录来看,希特勒还是相对倾向于乐观的,他认为自己有把握在美国涉足欧洲战场前解决所有问题。
这也是后来德国在军队内部出现一个“刺杀希特勒”小集团的原因——因为他们认为元首已经渐渐失去了对局势的基本判断,显得盲目自信,近乎疯狂。
作为证据之一,在日本偷袭珍珠港之后,希特勒在1942年还试图谋划与一个亚洲大国达成一项密约——共同突袭印度。
这个国家,就是中国。
4
1941年12月8日的深夜1点,蒋介石在自己的官邸里,得知日本偷袭了珍珠港。
与希特勒没有“暴跳如雷”一样,当时蒋介石也并没有“欣喜若狂”。
当时的中国,在抗日战场上相当吃力。
但从蒋介石当时的日记来看,他对“珍珠港事变”的第一个反应,居然是“后悔”——后悔自己不应该过度敦促美国对日本采取强硬态度,导致日本丧失耐心,对美国展开攻击。
蒋介石为什么会这么想?
首先一个原因是,罗斯福早就通过当时的中国驻美大使胡适转告蒋介石:万一美日战争真的爆发,无论是中国领袖还是中国人民,一定要保持克制的态度,要避免公开的庆祝。
其次,即便从自身情况考虑,蒋介石当时对抗战的结局的判断,更多倾向于日本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压力下“停止进攻”,进而谈判。可以说,蒋介石对中国以一己之力将日本人全部驱逐出境,并没有什么信心。
所以蒋介石也根本就没想到,日本真的会吃了熊心豹子胆,主动去开撩美国——与美日开战相比,蒋介石其实更希望日苏开战。他认为只有苏联与日本开战,才会真正减轻中国战场的压力。
但是,那时候苏联整个国家在纳粹铁蹄下已经命悬一线,日本不夹击已经谢天谢地,它哪来的力量再主动对日开战?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那就是蒋介石在短短的时间里,也需要做出一个判断:是不是要立刻对日本宣战?如果宣战,是只对日本宣战,还是对轴心国所有国家宣战?
日本偷袭珍珠港的目的大家都了然于胸——不是日本真要去攻打美国,而是日本要夺取英美在东南亚的所有资源和利益。
而自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来,作为一个已经单独默默抵抗日本长达五年的国家,中国在1941年已经陷入了最艰苦阶段。在丢失了大陆的东南沿海之后,很多战略物资都需要从东南亚的缅甸等地输送进来。以日本偷袭珍珠港后全面进攻东南样的速度,万一英美在东南亚全面崩溃,中国就将彻底陷入四面楚歌、弹尽粮绝的困境——到时候,去找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