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当过两任中华民国大总统,你却未必了解他(第3/5页)
但是,就在当天晚上,黎元洪亲手杀了两个士兵。一个叫邹玉溪,他听到革命党起义,想从营队中溜出去参加革命;另一个叫周荣棠,他是革命党派来联络的共进会会员,想翻墙到黎元洪的部队报信。
远处炮声隆隆,但哪怕就在黎元洪身边的亲近将官,都不知道黎元洪的内心究竟在想什么。
很有可能,黎元洪自己也不知道。
直到最后一刻,黎元洪必须要做出决定了——武昌起义的部队在蛇山上架起大炮,炮弹打到了黎元洪的司令部。黎元洪慌了,下令“带兵出外避炮”。他手下的全体官兵一哄而散。到了晚上12点,失去管束的士兵,也开始投身革命。
黎元洪当晚做出的反应是:逃到自己的参谋刘文吉家里躲避。
10月11日清晨,革命军找到了刘文吉的家。根据当年参加武昌起义的“辛亥老人”喻育之(1993年去世,享年104岁)回忆,黎元洪当时没有躲在床底下,而是躲在帐子后面,被人找到后拉了出来。
拉出来干吗呢?革命军把他拉到了当时起义军控制的楚望台军械库,全体革命士兵列队欢迎——大家要请他出来指挥作战。
毫无疑问,当时军阶最高、声望最高,在新军士兵中留下较佳印象的黎元洪,确实是站到前台的最佳人选。
但黎元洪不肯,他只说了三个字:“勿害我!”
当时黎元洪以绝食进行抗争,但同时,他也在进行激烈的思想斗争:革命,是大势所趋,其实一开始他从心底里也没有特别反对,不然不会按兵不动;但是武昌革命成功,并不代表全国革命成功,万一失败了,百分之百是件掉脑袋的事情。
到了最后,发生了这样一件事。
在绝食了两天之后,革命党人甘绩熙对黎元洪说:“黎宋卿先生,我们汉人同志,流血不少,以无数头颅,换得今日成绩,抬举你为都督。你数日以来,太对我们同志不起。我对你说,事不成,你可做个拿破仑;事若成,你可做个华盛顿,你很讨便宜的。你再不决心,我们就以手枪对待。”
黎元洪回答:“你年轻人不要说激烈话。我已在此两日,并未有什么事对你们不起。”
另一个革命党人陈磊云说:“黎都督很对得我们起的,但是你辫子尚未去,你既为都督,该做一个模范,先去辫子,以表示决心……现在是民国了,你若尽忠民国,你就是开国元勋;你若尽忠清廷,你就该早天尽节。二者必居其一,何以如此装模作样,我们实在不解。进而言之,你不过在满清做个协统,现在得此机会,你非才智胜人,即你不干,以中国之大,汉人之多,岂无做都督之人耶?望你三思。不然,恐同志等不汝容也。”
黎元洪回答:“你们再不要如此激烈,我决心与你们帮忙就是。你们说要去辫子,我早就赞成。我前在营内并下过传知,谓愿剪发者,则听其便。你们明日叫个理发匠来将我的辫子剃去就是。”
黎元洪理发后,其实已经等于表态了。革命党特地买来一挂鞭炮,以示庆贺。接着,士兵们请黎元洪训话。黎元洪说:“元洪不德,受各位抬举,众意难辞,自应受命。我前天未下决心,昨天也未下决心,今天上午也未下决心,现在已下决心!无论如何,我总算军政府的人了。成败利钝,生死以之。”
话音刚落,掌声和欢呼声雷动。
1911年10月17日,47岁的黎元洪正式就任军政府都督。
6
事实证明,革命党还真没选错人。
黎元洪懂海军,也懂陆军,在军事上可以服人;他虽然是协统,但其实地位不亚于当统制的张彪一级,声望也可以服人;他作为一省督军,号召其他各省响应起义,也有说服力。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黎元洪不属于革命党中的任何一个党派——既不是共进会成员,也不是文学社成员,更不是同盟会会员,所以他实际上是革命的各路势力的一个平衡点。
但到了南北议和,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之后,一切矛盾就又都显露了出来。在革命火种源头的武昌,革命党人内部也开始出现了明显分化:拉帮结派,争权夺利,内讧频频爆发。
在这样的背景下,当时已是民国副总统的黎元洪,又需要做出一个选择了:在袁世凯和孙中山之间,他必须要站一个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