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督的抉择:是死,是死,还是死?(第3/5页)

虽然名震一时的廊坊大捷多少有被夸大的成分,但确实是聂士成的清军和义和团成功阻击了八国联军。但是,在论功行赏时,当时的直隶总督裕禄知道慈禧的心思,把功劳全都划到了义和团的身上,而聂士成的“武卫前军”没有得到任何封赏。

到了6月下旬,聂士成受命攻打天津租界,强攻近10次,战斗力剽悍。有八国联军的随军记者记载:“自与中国交兵以来,从未遇此勇悍之军。”

但与此同时,一起配合的义和团由于组成成分复杂,还是暴露出了无组织、无纪律的弱点,在打洋人的同时,也趁机四处劫掠。为此,聂士成一边杀洋人,一边镇压义和团,杀了1000多名义和团民众。

所以,在庚子年的天津战场上,出现了一幅奇怪的场景:人数占劣势的八国联军团结一心,拼死要突破防线,去北京保护自己国家的使馆;而人数占优势的清军和义和团却相互倾轧,往往在打洋人之前,自己先要厮杀一番。

很快,清廷发来了电报,称聂士成“旬日以来并无战绩,且闻有该军溃散情形,实属不知振作”。给他的处分是:革职留任。

这应该是当时朝廷上“主战派”载漪操作下的电报。(载漪为何主战,为何支持义和团,可参看“馒头说”《117年前的今天,中国向全世界“宣战”》)

此时在前线厮杀多日的聂士成,发现自己陷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义和团恨他,朝廷怪他,洋人也要杀他。

他到底是在为谁而战?

而更让聂士成倒抽一口冷气的,是战场上的变化:八国联军中的日军从天津南面占领了纪家庄,而英国和俄国的联军冲破了聂士成部队的左翼。作为大清帝国在京畿地区的唯一也是最后一支精华力量,聂士成的部队被压缩进了狭小的八里台地区——他们被包围了。

此时的军机处来了一封上谕,从字面上看,并没有考虑到聂士成的处境,而是对他之前的苦战做了一个定论,并下了新的命令:“旬日以来该提督并无战绩……仍著严督所部各营,迅将紫竹林洋人剿办,并速恢复大沽炮台,以赎前愆。如再因循致误戎机,定将该提督按照军法从事,决不宽待。”

接到上谕后的聂士成,反倒平静了下来。

因为他已经做好了自己的打算:“上不谅于朝廷,下见逼于拳匪,非一死无以自明。”

5

1900年7月9日清晨,聂士成知道,最后的决战时刻来临了。

而他不知道的是,也正是在这一天,慈禧向之前被排斥到广东的76岁的李鸿章发出了一封电报:“火速北上,办理外交事务。”

在这个时候把外交经验丰富的李中堂大人再叫回来,目的再明显不过了:老佛爷头脑发热过了没多久,就准备和列强议和了。

当整个帝国的最高统治者都在寻找台阶下的时候,为她拱卫大门的提督聂士成,却已经没有退路了。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聂士成还得到了一个糟糕的消息:义和团的一部分拳民跑到聂士成家里,去抓他的母亲、妻子及女儿了。聂士成派兵追赶,而他部下有一个营里的很多士兵和义和团有串通,他们大喊“聂士成要造反”,然后开始袭击聂士成的军队。

而在营帐外,正面的八国联军的炮弹已经打了过来——背面,还有500多名日军包抄了上来。

腹背受敌。聂士成骑上自己最心爱的战马,昂首来到了本方阵地最前线旁的一座小桥上,督战。

子弹横飞,炮弹爆炸,但聂士成在小桥上一动不动。

清军看到本方主帅亲临一线督战,顿时血气上涌,无人后退一步,子弹打完了,就与冲上来的洋人肉搏。

但是,人数处于劣势的聂士成部队越打人越少,弹药也所剩不多。此时,如果有援军的话,八国联军的几轮攻势被压下去,战况可能会有所改观。

但是,本应该最不缺人力的大清帝国,此时此刻却不会有任何一支部队来支援聂士成——大家都揣摩出了老佛爷心思有变,所以都在按兵不动地观望。

聂士成完全可以撤退的,但他一动不动。

一个时辰之后,清军阵地出现了崩溃的迹象。

此时的聂士成,转身进了营帐,不久之后又走了出来,骑上马,再次站上了小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