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谁才是真正的王牌(第3/6页)
黄子澄找到齐泰,他跟齐泰说:“齐尚书,当今皇上年少,在治国方面没有什么经验,可他的那些叔叔们手握重兵,多行不法,照此发展下去,恐怕我大明危矣。你我都曾受先皇之重托,承蒙当今皇上之厚恩,理应为国分忧啊!”
齐泰也是聪明之人,当然能够听出黄子澄话里有话。他还是给出了一个谨慎的意见。他说:“为子则孝,为臣则忠,你我如今都是大明股肱之臣,就理应报效国家。只是削藩之事关系重大,处置不当,恐怕会后患无穷。”
君臣三人最后经过一番合计,决定先从燕王朱棣的亲弟弟周王朱橚的身上下手。
其实黄子澄和齐泰在商议具体的削藩策略时出现了分歧,黄子澄说:“周、齐、湘、代、岷诸王,在先帝时,尚多不法,削之有名。今欲问罪,宜先周。周王,燕之母弟,削周是剪燕手足也。”他们的总体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一定要将燕王拉下马,而到了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齐泰主张首先擒燕,黄子澄则要求剪燕手足。
事后看来,虽然建文帝是齐、黄并用,实际上更倾向于黄子澄的看法,毕竟东宫的交情在那里摆着。而卓敬则别有一番议论,他在给建文帝的奏折中说:“燕王智虑绝伦,雄才大略,酷类高帝。北平形胜地,士马精强,金、元年由兴。今宜徙封南昌,万一有变,亦易控制。夫将萌而未动者,几也;量时而可为者,势也。势非至刚莫能断,几非至明莫能察。”
卓敬的意思是在不动干戈的情况下,先以迁徙的办法消祸乱于无形。应该说这是相当高明的一招。而且这样做的理由光明正大,即使朱棣心有不满也说不出所以然,更不会拿出靖难的招牌说事。可是,这么一个“天下至计”并没有获得朱允炆的认可。
卓敬这个人在当时应该算得上是天下奇才,就连后来杀害他的朱棣也不得不承认“国家养士三十年,唯得一卓敬”。朱元璋生前对卓敬非常看好,可惜朱允炆并没有给予这样一位有才之士足够的信任。
朱允炆选择周王作为削藩的第一道突破口,还有一个更为直接的原因,那就是周王府里出了内奸,此人在这个关节点上站出来出卖自己的主子,说周王朱橚要密谋造反。朱橚并不是一个懂政治的人,准确地说,他更像是一个学者,是植物学家和方剂学家。他曾经根据元朝宫中遗事,写有《元宫词》百章,并参与编写科技著作《救荒本草》。就是这样一位学者型的藩王,不专心搞他的学术研究,却偏偏要跳出来学人家造反。
朱允炆正愁找不到借口向藩王们下手,现在有了机会,那就先拿周王朱橚开刀。就在准备下手之际,告发之人提供了一条更为重要的线索:周王要谋反,背后有燕王朱棣在为他撑腰。如果这个说法成立,那么朝廷削藩从周王下手是再合理不过。而朝廷一旦对周王采取行动,就等于斩断了燕王朱棣的手足。所以朱允炆要动周王,按照常理来说,燕王朱棣不会坐视不管。
要是朱棣出兵来救,那么他就会背上同谋的罪名;如果朱棣不出兵而是出面为周王说情,那也能将其算作同谋。这样一来,无论朱棣怎么做,建文君臣都能够找到收拾他的理由。周王朱橚和哥哥朱棣是由马皇后收养的,在藩王当中,他们之间的关系要比其他的兄弟关系更近一层。
还没等朱橚将造反行动付诸实施,一场大灾难已经悄然降临。他做梦也不会想到,自己的亲儿子朱有爋会告他谋反。按照大明的祖制,周王的大儿子朱有炖被立为世子,也就是未来周王王位的合法继承人。可是次子朱有爋听人说,最近朝廷正准备对尾大不掉的诸藩王下手。他想,自己何不乘机去上告,将父亲周王朱橚的不轨行为全部告诉朝廷。这样就可除掉兄长及父亲周王,自己就可以稳稳地坐上周王的位置。
周王次子朱有爋上告周王谋反,建文帝听说后喜出望外。这样的事情来得太过及时。建文君臣经过反复商议,决定派曹国公李文忠的儿子李景隆带兵北上,采取声东击西的策略,给周王朱橚来个突然袭击,确保削藩首战成功。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八月,这是帝国新旧权力集团交替的时间段,虽然用的还是洪武的年号,但朱允炆上台已经有三个月了。建文朝廷放出风声,说是接到北方密报,北元残余势力最近有南下的迹象,为加强北方防务,防止北元南侵,朝廷决定派李景隆为大将军,率军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