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跑偏的“三驾马车”(第3/4页)
“三驾马车”跑得虽然十分卖力,却让人感觉有跑偏之嫌。留给他们的时间是有限的,跑得越卖力,离他们的目标反而越远。
“三驾马车”左右了建文帝朱允炆短暂的政治命运。虽然齐泰、黄子澄和方孝孺联手打造了“建文新政”,但哥儿仨在具体分工上却各司其责,齐、黄致力于削藩,方孝孺忙于推行新政。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方孝孺是建文帝执政期间的总设计师,总揽全局。建文帝的这种做法改变了朱元璋时代那种独揽大权、一个人说了算的专制局面,无形中扩大了臣属的权力。
用后来明成祖朱棣的大臣姚广孝的话来说,方孝孺是天下读书人的种子。既然是种子,就要发芽、开花、结果。在治国方面,方孝孺倾向于复古,试图以《周礼》制度来重新界定大小诸司的品级和阶勋。
在官僚制度的改革上,朱允炆与帝国的前任领导朱元璋唱的是反调。朱元璋对文臣学士及士大夫阶层是没有什么好感的,甚至怀有一种敌视情绪。他创设的廷杖制度,可以说就是为文官量身打造的。稍有不满意,在朝堂之上当场扒下裤子,摁到地上,廷杖翻飞,血溅玉阶,肉飞金陛。文官们大多文弱,又爱惜颜面,这般肆意摧残和侮辱,简直让他们生不如死。
与朱元璋相比,朱允炆显然要比自己的爷爷朱元璋温柔得多。这种温柔更多是为了修正杀气过重的帝国制度。这种制度上的软化除了朱允炆的性格使然,更多是来自方孝孺等人的影响。为了将天下读书人散了的心重新缝合起来,方孝孺提议归还文官应有的地位。
建文帝与方孝孺等大臣在以仁义礼乐治国的理念上的是高度一致的,正是这种和谐一致,建文君臣才营造出有别于洪武年间“铁血政治”的良好政治生态环境。在方孝孺的大力倡导之下,建文帝重新设定官制:升六部尚书为正一品,设左右侍中,位列侍郎以上。在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后,建文帝第一次把六部尚书提到了与都司同级的地位。朱元璋在废除宰相制以后,将分掌天下各项政务的六部尚书的品秩定为正二品。相比那些动不动在朝堂上就被打屁股的文官,帝国武官的地位显然要高于文官,比如中央的五军都督府的左、右都督的品秩都是正一品。
在方孝孺的建议之下,建文二年正月,建文帝下诏更定大明官制,大致内容如下:将六部尚书由原来的正二品升为正一品,增设左右侍中,其位置在六部侍郎之上;将地方文臣中的布政使由正三品升为正二品;将都察院改名为御史府,其长官都御史改名为御史大夫;将都察院下属的十二监察道改名为左、右两院,左院叫拾遗,右院叫补阙;将通政使司改名通政寺,原通政使改称为通政卿;将大理寺改名为大理司,大理寺卿改称大理卿;光禄寺卿改称为光禄卿;在翰林院下重新设立承旨,将侍读学士和侍讲学士改名为文学博士;在詹事府下增设资德院;增设文翰、文史两馆;将殿阁大学士一并改名为殿阁学士,内各设学士两人;将明皇宫的谨身殿改名为正心殿,增设正心殿学士一人;增设亲王宾辅,提高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少卿丞和国子监丞等官的品秩等。
建文帝改革地方官制、精简机构的措施有个最大的特点,那就是撤销的机构大多与收税有关,建文帝在位的四年仅增设了一个河泊所。大量地方机构尤其是税务部门的裁撤,大批冗官冗员的淘汰,减轻了广大人民的负担。
这种文官制度的修订,是建文帝加强文官之治的开始。他尝试着把权力重新交还给六部尚书,这显然是对于朱元璋专制制度的一种矫正。
建文帝扩大了国子监和翰林院的职责和人员编制。这样就传递出一个信号:皇帝正在从教育和训练太子及年幼皇子方面入手,普及儒家文化。他希望以修齐治平理论来重新构建一个崭新的帝国。他还在君臣之间的礼仪上做出了规定:亲王对自己的老师要以礼相待,谈话的时候,老师不必称臣,可以只称姓名。建文帝这么做就一个目的,那就是尊崇儒家文化,以仁义治国。
据《明史》记载,建文元年即建文帝即位后一年的时间里,刑部上报的在押囚犯比洪武时减少了十分之三,大量的冤假错案得以复审平反。宽刑疏法的政策对缓和社会矛盾和稳定大明帝国的统治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