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陷入群狼的包围之中(第2/4页)

通常情况下,皇帝驾临太和门或者太和殿,百官行一跪三叩头礼。四品以上的官员才有机会与皇上对话,大臣向皇帝报告政务,皇帝则提出问题或者做出答复。这一天是皇太孙朱允炆的册立大典,诸子藩王早早地就来到明皇宫,肃立于奉天殿的两侧。只有燕王朱棣如往常一样,掐着时间赶到。在藩王和朝臣们的目光注视下,他走到皇太孙朱允炆的身旁,用手重重地拍打朱允炆的后背,满脸不屑地说:“小子,没想到你也会有今天!”(不意儿乃有今日。)而这一幕刚好被坐在金銮殿上的朱元璋看到,他非常愤怒,大声责问:“你怎么敢当着我的面打皇太孙?”(何为挞皇太孙?)

朱元璋这一声断喝,吓得朱棣呆立当场,不知如何应答。这时候,朱允炆赶紧打破沉默,站出来为四皇叔朱棣解围。朱允炆说:“皇上息怒,这是叔叔喜欢我的缘故!”(臣叔父爱臣故耳。)

朱元璋看出这是朱允炆在帮着朱棣打圆场,他当殿厉声斥责朱棣:“你难道不懂礼法与忌讳吗?来人啊,给我将他关起来!”就这样朱棣被关了几天禁闭。朱元璋这么做不光是在惩戒朱棣,更是向他的那些皇子皇孙传递一个信号:朱允炆是我的皇太孙,帝国未来的接班人,你们在他面前要遵守礼数。

朱允炆,这个未经考验的男孩被立为皇嗣时不足十六岁,他绝不能与他的祖父或他的叔辈相比肩,他能够成为帝国的接班人完全要归功于长子继承规则。朱棣起兵夺位后声称,自己才是朱元璋最初选定的接班人,只是因为那些儒士们的横加干预才错失帝位。但事实上朱元璋根本就没有考虑过立朱棣或其他皇子为太子。

朱元璋晚年脾气暴躁、性情乖戾,尤其是临终前,经常因病暴怒不已,弄得皇宫里服侍他的宫女太监经常获罪遭戮。朱允炆于心不忍,就主动地承担起照料祖父的重任。朱元璋要吃药,朱允炆先尝一尝;朱元璋要如厕,朱允炆亲手搀扶;朱元璋要吐痰,朱允炆马上就捧来痰盂……即使是深更半夜,只要朱元璋的床榻传来动静,他也是闻声即起,和颜悦色地上前侍候。如此这般,朱元璋的心情也稍稍好些,周围的许多人也因此保住了性命。

如果一个普通人个性仁厚,那当然是受欢迎的,但是在权力场上这样性格的人却往往陷入被动。性情温和在很大程度上就意味着任人主宰,意味着不够强势。随着年龄的增长,朱允炆也明白了一些道理。四皇叔朱棣敢当着朱元璋的面怠慢自己,那么背地里就更不会把他放在眼里了。朱允炆能够透过朱棣的眼睛,读出对方心底喷薄欲出的恨意。

不光是朱棣,那些藩王们又有几个是真正臣服于他的?比起雄才大略的叔父们,朱允炆缺乏那种君临天下的自信和坚强的性格,也缺乏杀伐决断的能力。他不能不小心提防,因为这帮藩王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就连驻扎在地方上的朝廷军队也要听从他们的节制和调度。

朱允炆所忧虑之事,朱元璋也曾经有所顾虑。据说他曾经做过一个很玄乎的梦:有一条白龙和一条黄龙碰面了,但它们见面后很不客气,马上就打了起来,打着打着,它们打到了明皇宫的大殿上,鏖战了许久,最终白龙抵挡不住,而黄龙却得胜腾飞而去。

这样一个梦到底隐含着什么意义?朱元璋琢磨了半天,也没理出一个头绪。他带着满心的疑惑,来到奉天殿临朝。刚坐定就觉得眼前有什么地方不对劲儿,朱元璋定睛往朝堂下观望,看见燕王朱棣居然站在皇太孙朱允炆的左前方。

按照明代的规制,左为上、为大。按照家族辈分,朱允炆是朱棣的侄儿。但是在朝堂上则应以官方规制为准,朱允炆为皇太孙,是朱元璋帝位的接班人,其地位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就算朱棣是叔叔,他也是朱允炆的臣下。一个臣下,怎么能够站到皇太孙朱允炆的左上方呢?很显然他压根儿就没把朱允炆放在眼里。

朱元璋这才顿悟梦中的玄机,他下令将朱棣赶出皇宫。由于太子朱标和秦王、晋王相继去世,这位雄心勃勃的燕王已是朱元璋最年长、权势最大的儿子。朱元璋曾经给他一道敕谕:“朕诸子独汝才智,秦、晋已薨,系汝为长,攘外安内,非汝其谁?……尔其统帅诸王,相机度势,防边乂民,以答天心,以副朕意。”毫无疑问,朱元璋的确是将朱棣看作维护朱明天下的肱股支柱,对他寄予了厚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