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朱元璋埋下的一枚重磅炸弹(第6/6页)

这种权力系统的设置与前朝的官僚体系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简单透明,透明是为了方便皇帝能够对庞大繁杂的权力结构一览无遗。所有的权力全部被皇帝攥在手中,即所谓“大权一归朝廷”。朱元璋这么做就是逼着自己的子孙们不要偷懒,对待自己的家族企业要做到亲力亲为。此项制度在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下,闪转腾挪,演变得面目全非,可以说大明官家制度表现出来的种种乱象,都与此有关。朱元璋的权力整顿运动,让人产生矫枉过正之感,为明王朝的后世之乱埋下了一枚重磅炸弹。

对于这时候的朱元璋来说,他所能体验到的只有两点:一是手中的权力足够大,二是皇帝的工作负担也的确够重。

根据《明太祖实录》的记载,洪武十七年(1384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八天之中,全国共有1160份各类文书报告送到朱元璋的案头,其中涉及各类事项3391件。平均计算,朱元璋每天需要批阅文件的字数约为二十万字(一本书的容量),处理事务423件。这样的工作量,即便朱元璋不眠不休,一个小时也要阅读8000字以上,并在二十多件国家事务上做出决断。

这种工作量连年轻人都会感到畏惧,更别说一个快接近六十岁退休年龄的老人了。就算皇帝个个龙筋虎体,就算他对自己的职业有着无限的热爱,处身于那样一个岗位上也是形同苦役。朱元璋试图找到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既可以解决皇帝工作负担过重的问题,又能够使皇权不至于旁落。

在废除丞相制度之后,朱元璋先是设立了四辅官,称为春、夏、秋、冬四辅官。后来又设置了华盖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和东阁等大学士,但这些人的工作能力与先前被杀的那几位丞相相比,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另外由朱元璋一手营造出来的恐怖专政的政治氛围,也让这些人战战兢兢无心恋位,他们怕的是一觉醒来就赴了黄泉。在朱元璋看来,在帝国的权力系统制造那些大案、要案并非常态,只是一时权宜之计,他宁愿由自己来当这个罪人,为子孙“拔刺”,他希望帝国的车轮能够纳入正常法治的轨道。

无可否认的是朱元璋推行的权力整顿,带来了吏治清明的大好局面,权力监督也较以往到位。但是如何设置皇帝辅政机构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有效地解决。作为开国之君,朱元璋只有无奈地把这个难题留给了自己的后世子孙,而在这期间官家权力结构经历了一个非常漫长的嬗变过程。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带着遗憾离开了这个世界,按照他生前的安排,他的皇长孙朱允炆即位,是为建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