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海瑞的遮羞布(第6/12页)
对于这个死结,海瑞与朱元璋可以说是不谋而合。两人的解决方案就是:加强皇权、严刑峻法。人们总是习惯于从儒学原理出发,把腐败定义为道德问题,认为解决的方法只有教化和屠杀。他们往往考虑的是皇帝和官员之间的利益博弈,天真地以为只要让贪腐的官员付出惨重代价,那些尚在局中之人就会抽身而出,准备入局者也会知难而退。一个新王朝开创时,以前的小团体被暴力横扫一空。新生的官僚集团还是个雏儿,皇帝们往往容易操纵它。但是随着时间的慢慢流逝,官僚集团的独立性越来越强,也会变得越来越坏,用当时的话来说,就是“朋比胶固,牢不可解”。皇帝可以诛杀其中的成员,但无法改变其运转模式。一般来说,到了王朝中期以后,这个集团就成了铁板一块,撕不破,扯不断。
在一个相对封闭完足的文化体系里,一切现象都有着现成的正统解释,人们已经丧失了建设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丧失了用自然的方式思考的能力,只能在一种恶性循环中越陷越深。
平心而论,朱元璋定下的祖制本身确实也有诸多行不通之处。比方说,朱元璋的祖制提到了禁止高利贷,海瑞当巡抚时也就按此执行。但是高利贷的根源是银根紧,老百姓借贷困难。不解决货币供应问题,光禁止高利贷,老百姓又从哪里去借钱呢?祖制拒绝考虑这个问题,海瑞也有样学样,不知变通。
我们要理解海瑞的困境,还要考虑更大的时代背景。海瑞挂在嘴上的祖制,根本上来说是这个样子的:皇帝都像朱元璋一样,大权独揽,对官僚集团严刑峻法,让他们严格遵守规则,不敢侵害百姓。但这套东西在当时已经无法操作。
我们就拿海瑞在当教育工作者的时候就关注的驿站制度来说,海瑞质问那些不遵“祖制”官员:为什么洪武时期按制度办事,驿站可以顺利运转,现在你们怎么却说不可以?
朱元璋曾经明确规定:“州县理民事,驿递管过客”,明确禁止州县官吏参与招待所工作,其目的则无非是防止官员们借口招待,公款吃喝,贪污腐败。朱元璋时期,法定的驿站开支标准相当低,官员们出差期间、旅途期间,有着极为严格的标准。另外驿站的物质供应,也就是马匹、船轿、饮食等,朱元璋通过迁徙、高税率等手段从地方富户身上刮下来的。一年中的供应量没有上限,路过的官员越多,地方大户的负担也就越重。
洪武年间是朱元璋凭借着自己的刚猛手段在治理国家,通过高压政策维持制度的运转。在高压政策下,富户们没办法规避这种变相的盘剥。但随着朱元璋的去世,政治空气趋向缓和,富户们逃避这种不合理盘剥的本能也日益暴露出来,政府已不再能够通过这种程序上缺乏正义的方式,来筹措到足够的驿站运转经费。
洪武年间的县官们都不兼职做招待所所长,朱元璋的禁令固然是原因,但最重要的原因却是驿站经费充裕,不必求助于当地政府。富户们早已通过各种方式,将驿站躲得远远地,驿站经费的极端拮据,自然而然会促使那些来来往往的官员们,去责成地方政府给自己提供所需的马匹、人夫、饮食等等。到了海瑞所处的时代,朱元璋当初定下的“祖制”已经形同虚设,各地官员可以越过兵部,利用自己手中的职权,动用驿站的公共资源来达到以权谋私的目的。
根据明朝的相关制度,使用驿站的全部费用,都是由政府来买单。官员们不用掏一分钱,就可以享受到驿站所带来的诸多便利或者灰色利益。地方财政吃紧的官府衙门往往会将数额巨大的财政支出与驿站捆绑在一起,用驿站得来的国家专项经费填补官员大肆挥霍后留下的财政黑洞。海瑞到淳安作知县之前,当地每个成年男丁需要摊派驿站费用4到5两银子,邻近的建德县则高达9两之多。而经过海瑞的压缩之后,淳安每丁摊派到的驿站费用就只剩下2钱多银子了。前后对比之大,可以窥见腐败的严重程度。
如此一来,用于官家事务的驿站就这样成了官员私人化的加油站,他们搬家要用驿站,宴请宾客也将账单挂在驿站头上,总之国家的钱不花白不花。长此以往,驿站就成了一条输血管道,地方官员不光可以将权力管道插进民间来吸食民间油水,也同时可以将权力管道插进驿站来吸食国库的利益琼浆。如此以来,驿站的存在反而造成了明朝国库收入的大量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