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帝国复兴梦,东罗马悲乎,幸哉(第5/36页)

此外,为了增加收入,查士丁尼一世实行专卖制度,国家掌握获利丰厚的丝绸专卖权,还增收一种附加的土地税,一年得金币达3000磅之巨。

查士丁尼一世在财政税收上采用竭泽而渔的办法,主要是为了保证他放手进行西部战争的后勤需要。这一目的也决定了他同教会的关系。

查士丁尼一世的宗教政策有很大灵活性。他主张“皇帝教皇合一论”,认为国家的统治者既是皇帝又是教皇,同时握有最高的世俗权力和最高的神权。他积极维护教会的权益,打击异教徒,于公元529年封闭了新柏拉图学派设在雅典的“学园”。他虽给予教会许多支持和特权,但自认为拥有并实际行使着干预教会事务的权力,视教会为国家的仆人、政治的工具。而西部的罗马教皇主张教权与皇权分开,甚至认为教权应该高于皇权。这是与查士丁尼一世的宗教观念相违背的。不过,查士丁尼一世采取了实用主义态度,极力交好(实为控制)以罗马教皇为首的西部教会,以便在“收复”西罗马故地时取得那里教会的支持。

公元528年,查士丁尼一世下令编纂帝国法典,编写出《民法大全》,字里行间充斥着对昔日罗马帝国光景的追念和赞颂,它明确肯定皇帝的专制权力:皇帝是唯一的立法者、唯一有权解释法律者,皇帝“至高无上,至圣至明”。

查士丁尼一世又进行内政改革,赋以行省长官以军事和行政全权,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和盘剥;元老院和城市“吉莫”(带有自治性质的市民组织)在政治生活中的影响都下降了。中央集权和专制君权在政治上保证了查士丁尼一世贯彻自己的政治主张,促使他为实现恢复旧罗马帝国的政治理想而奋斗了一生,虽然最后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

要收复西罗马故地,东罗马还需要安抚好东部的萨珊波斯。东罗马和萨珊波斯双方长期处在敌对状态中,而且长期势均力敌,谁也消灭不掉谁。为了实现自己的伟大计划,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一世决定与萨珊波斯议和。

公元532年,查士丁尼一世同波斯新王科斯洛兹订立“永久和约”,东罗马以支付代守帝国边境费用的名义给波斯1.1万磅黄金。这一和约的签订确定了查士丁尼一世东方政策的基本原则,即对波斯以防御为主,即使花钱买和平,也要避免与萨珊波斯开战,以尽可能保证西部征服战争所需的兵力。

此时,在西罗马故地,查士丁尼一世意欲进攻的汪达尔王国、东哥特王国内部动荡不安,社会矛盾尖锐。日耳曼蛮族上层统治者背弃昔日的军事民主传统,成为新兴的封建主阶级,同本族平民的矛盾日多,便以加紧侵占当地罗马人的地产来转移矛盾。蛮族同罗马人的冲突又因宗教矛盾和民族矛盾而加剧。

蛮族王国的统治不稳固,给查士丁尼一世收复西罗马故地以可乘之机。各蛮族王国统治者对查士丁尼一世的复辟活动认识不清楚。他们本族的文化十分落后,受罗马旧制影响很深,虽然他们灭亡了西罗马,却在名分上不敢僭越东罗马皇帝,多以为“罗马皇帝就是人间上帝,对之忤逆之人必犯深重罪孽”。东罗马大军压境时,各蛮族国家惊慌失措,没有及时联合起来抵抗,以致被东罗马军各个击破。

公元533年,东罗马军进攻北非的汪达尔王国,揭开了长达20年的收复西罗马帝国故地战争序幕。

早在公元439年,汪达尔人在该萨利克率领下由西班牙跨海攻入北非,占领迦太基城,建立了汪达尔王国。公元476年,西罗马灭亡时,该萨利克同东罗马订立和约,双方相安无事相处了多年。汪达尔人信奉阿里乌斯教派,不能宽容其国内的罗马人信仰正统基督教,对其压迫非常重,甚至罗马元老被囚入狱,沦为奴隶,没收财产,也是极其常见的。一些北非的基督教会人士和罗马元老逃到君士坦丁堡,恳请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一世收复帝国失地,驱逐蛮族和异端。

还没等查士丁尼一世出兵,前罗马帝国皇帝瓦伦丁尼亚的外孙、汪达尔新王希尔得利克就派人到君士坦丁堡表示亲善,并下令停止对汪达尔国境内的罗马人进行宗教迫害。查士丁尼一世接受了他的亲善,并和他保持良好的私人交情,劝说他臣服于东罗马。查士丁尼一世认为,如果汪达尔国能臣服东罗马,那么对收复西罗马故地将会起到良好的示范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