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是战斗让地中海成为罗马的内湖(第19/21页)
双方在阿姆尼阿斯河畔平原展开决战——这对拥有战车的本都军来说,无疑有利于发挥战车冲撞对方军阵的优势。
战斗刚开始时,在争夺一座小山的混战中,本都军失利,统帅阿基拉斯下令向平原撤退,以便诱敌深入,让战车发挥优势。按照一般军事常识,军队作战失利,往平原上撤退,无疑是找死,但阿基拉斯拥有战车这种唯有在平原上才能发挥战斗力的武器,如果仅仅从一般军事常识去对待,那才是真正找死。
尼科梅德斯三世用自己的实践证明了这一点。他见本都军往平原上撤退,认为追杀的机会来临,立即挥军穷追不舍。但是,他没想到,他们追到平原后,本都军便使用在车轴上装有镰刀的战车发动反攻。奔驰的战车把尼科梅德斯三世率领的士兵撞倒、碾碎,或斩为两段。一时间,尼科梅德斯三世手下死伤无数,血流成河,场面极为惨烈。在本都军围攻下,尼科梅德斯三世大败而逃。
本都军士气大振,米特拉达梯六世乘胜向罗马军团发动进攻。曼民阿斯和鲁基乌斯指挥罗马军进行殊死拼杀,终因兵力不足,惨败溃逃。本都军势如破竹,很快占领了比西尼亚,于公元前88年攻入罗马亚细亚行省。
对罗马来说,这还不是最惨的,最惨的是在本都军乘胜追击时,亚细亚行省对罗马暴虐统治不满的人趁机造反。亚细亚行省许多城市把米特拉达梯六世当作救星,以弗所城还举行了盛大庆典欢迎本都军到来。在米特拉达梯六世的大军面前,罗马军节节败退,除西南一隅外,整个小亚细亚都处在他的控制之下。
为消除罗马的影响,吸引广大居民支持,米特拉达梯六世宣布:小亚细亚的希腊化城市独立;释放奴隶;在5年内豁免一切赋税。同时,他还大肆屠杀留居在各城市的罗马人和意大利人。当时被残杀者达8万多人,其中有许多是妇女和儿童。
不仅如此,米特拉达梯六世把卡帕多西亚、弗里吉亚和比西尼亚并入本都,将首都从西诺普迁到帕加马,还命令军队向欧洲进军,占领马其顿,控制了爱琴海上几乎所有岛屿。
在这种形势下,雅典发生反罗马起义,宣布脱离罗马,希腊城市纷纷响应。到公元前87年,罗马在东方的属地几乎全部丧失——罗马面临着被赶回意大利的危险。这种局面几乎是当年罗马征服马其顿的一种重演,只不过这次溃败的是罗马人,而乘胜前进的是本都人而已。
在东方战线迅速崩溃的情况下,罗马内部经过几番斗争,贵族派苏拉担任了罗马军统帅。公元前87年,苏拉率军在希腊的伊庇鲁斯登陆,全力维护在东方的统治。
当时的形势对罗马极为不利,小亚细亚、希腊、马其顿和爱琴海几乎都在米特拉达梯六世的势力范围内。军事上,苏拉仅有3万步骑兵,没有海军,并且缺乏粮饷。苏拉认为,罗马军已经无力与本都军长期对抗,只有速战速决,尽快消灭本都军主力才能取胜。因此,他决定精心策划一场战役,通过赢得胜利来提升罗马军民的信心,威慑那些动摇的城邦。
罗马军登陆后不久,在苏拉的指挥下,在比奥提亚与本都和雅典联军会战。一路狂胜的米特拉达梯六世尝到了苏拉的厉害。罗马军一转颓势,出乎意料地赢得了这场战争。不仅如此,苏拉率领罗马军趁机攻打希腊各城邦。在罗马军的攻势下,希腊各城除雅典外,都投向了苏拉。罗马军势大涨。
于是,苏拉趁机率军围攻雅典,但多次进攻均被雅典军民击退。因久攻不下,苏拉使用罗马人屡试不爽的严密封锁法,将雅典城紧紧包围,切断对外的一切联系,待到城内储粮耗尽,再寻机发起攻击。
公元前86年3月1日,罗马军发起总攻,冲入弹尽粮绝的雅典城。苏拉下令士兵肆意屠杀和劫掠,雅典这座文明古城惨遭空前的蹂躏。
攻占雅典后,苏拉指挥4万大军乘胜前进。在喀罗尼亚,他们与阿基拉斯率领前来援救雅典的12万本都军相遇。罗马军在数量上处于劣势,本都军数次向罗马军挑战。由于地形不利和敌人众多,苏拉都高挂免战牌,避免与本都军交锋。
阿基拉斯懦弱无能,见求战不成,就率军向后撤退。苏拉率军尾随,寻找有利的战机和地势。而接下来,阿基拉斯的无能竟然将12万本都军几乎全部葬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