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国共较量中的地缘政治(第6/15页)

[14] 关于这一时期中共中央的名称,有关论著多采用“临时中央”的提法,严格说,这一名称并不准确。由于中共不能公开活动等多种原因,自1928年六大后,中共党的代表大会未按期举行,六大产生的中央委员会一直延续到1945年七大。没有证据表明,这一时期,六大的中央委员会曾经在领导体系上发生动摇,“临时中央”的说法不能获得合理的根据。现在通常所谓“临时中央”,实际是指1931年六届四中全会后,由于中共中央机关被破获,向忠发等中共中央领导人被捕,中共中央政治局被迫紧急改组,组成临时中央政治局。应该指出,临时中央政治局只是相对中央领导机构而言,不能放大到中共中央这一概念,没有任何资料显示,当时中共中央使用过“临时中央”这一提法。而且,即就临时中央政治局而言,其组成后报请共产国际批准,1931年11月3日,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通过决议,“批准中共关于临时中央局组成人员的提议”。(《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政治书记处政治委员会会议第192(Б)号记录(1931年11月3日)》,《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第13册,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第65页)在当时状况下,这意味着临时中央政治局的合法化,所以此后共产国际文件不再使用临时中央政治局,而是直称中共中央政治局。(参见《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政治书记处政治委员会会议第204(Б)号决议(1931年12月27日)》,《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第13册,第83页)对此,博古在1941年9月政治局会议上曾提到,自己“始终没有临时中央及交出的观念”。(转见杨奎松《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第52页)盛岳也回忆:“在它管事期间没有人把它当成临时机构,它也没有用临时中央名义下发文件。大家都把它当成中央,它自己也是这样认为的。共产国际也确实承认它是中央。”(盛岳:《莫斯科中山大学和中国革命》,现代史料编刊社,1980,第271页)1934年1月,中共中央在瑞金举行六届五中全会,选举产生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和中央书记处,四中全会后组成的政治局完成其历史使命。

[15] 《王明给联共(布)驻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代表团的信(1932年11月2日)》,《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第13册,第253页。

[16] 《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政治书记处政治委员会第284号记录(1932年12月3日)》,《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第13册,第253页。

[17] 《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政治书记处给中共中央的电报(1933年3月19~22日)》,《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第13册,第354页。

[18] 《任弼时年谱》,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第196页。

[19] 《周恩来给中共中央的电报(1932年6月10日)》,《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第13册,第166页。

[20] 《黄克诚自述》,人民出版社,1994,第100~101页。

[21] 《周恩来军事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7,第255页。

[22] 张闻天:《从福建事变到遵义会议》,《遵义会议文献》,人民出版社,1985,第76~77页。

[23] 张闻天:《从福建事变到遵义会议》,《遵义会议文献》,第77页。

[24] 《杨尚昆回忆录》,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第95页。

[25] 毛泽东:《新形势与新任务》,《红色中华》第97期,1933年7月29日。

[26] 《在七大的建军报告(初稿)》,1945年3月1日。

[27] 毛泽东:《才溪乡调查》,《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第344页。

[28] 《大龙坪附近战斗详报》,《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江西党史资料》第20辑),中共江西省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编印,1991,第126页。

[29] 《杨尚昆回忆录》,第214页。

[30] 《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第282页。

[31] 毛泽东:《在杨家沟中共中央扩大会议上的讲话》,《毛泽东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6,第23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