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国共较量中的地缘政治(第14/15页)

[242] 李六如:《各苏区土地问题——1944年3月在延安杨家岭学习会上的报告》,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室编印,时间不详,第13页。

[243] 戴季英:《鄂豫皖苏区红军历史(1927~1930年春)》,《黄麻起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7,第107页。

[244] 《鄂东北特别区委员会给中央的报告(1929年9月)》,《鄂豫皖苏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第5册,中央档案馆、湖北省档案馆、河南省档案馆、安徽省档案馆编印,1986,第138页。

[245] 《罗明致福建临时省委信——关于巡视永定的报告(1928年11月21日)》,《闽西革命史文献资料》第1辑,中共龙岩地委党史资料征集领导小组编印,1981,第320页。分浮财以启发群众参加运动的办法直到1940年代末的土改时期仍为中共所使用,茹志鹃记载:“浮财多,对工作是有不可否认的帮助,但主要是为了分地。浮财也是为了通过它,而来唤起群众对地的热情……对群众说来是应该通过这来组织,来加强,穷坑要用田来填。”见《茹志鹃日记》,《十月》2000年第4期,第64页。

[246] 《中共闽西特委报告(1929年8月28日)》,《福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甲8册,中央档案馆、福建档案馆,1986,第127~128页。

[247] 《中共福安中心县委工作报告(1933年7月10日)》,《福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甲19册,第120页。

[248] 翰文:《我对分田的几点意见》,《红色中华》第15期,1932年3月23日。

[249] 《两个农民积极分子的思想发展·杨春生自述》,《农村调查资料之一·奉天屯的调查》,东北军政大学总校编印,1947,第20页。这段调查虽然出自东北土改时期,但农民卷入革命的心态具有普遍意义。

[250] 张思曾:《一个匪区农况变迁之描述》,1934年11月24日《益世报》。

[251] 刘长风:《苏维埃女工的话》,《红色中华》第159期,1934年3月8日。

[252] 《兴县五区石门庄错订成份与改正和退财物的经过》,《土改通讯》第10期,1948年3月25日。

[253] 〔美〕韩丁:《翻身》,北京出版社,1980,第421页。

[254] 《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第652~653页。

[255] 《中共鄂东北特委何玉琳给中央的报告——黄麻地区政治、经济、军事及党的工作情况(1929年5月)》,《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第3册,第35页。为推动农民革命,中共初期在某些地区的暴动中甚至采取了一些极端手段:“如负责人说同志及群众的房屋烧了,没有屋住了,便会出来革命。”见《夏尺冰关于平铜农村党的概况的报告(1928年9月5日)》,《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文献资料》第1辑,人民出版社,1985,第31页。

[256] 参见毛泽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49~50页。

[257] 《江西工作近况(1928年7月)》,《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上),第9页。

[258] 《中央巡视员贺昌给龚楚兄转玉阶、润之及四军军委信(1928年11月6日)》,《贺昌文集》,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第174页。

[259] 黄仁宇:《黄河青山》,张逸安译,三联书店,2001,第291页。

[260] 《陈诚先生回忆录——国共战争》,台北,“国史馆”,2005,第16~17页。

[261] 《剿赤军各路布置完妥》,1931年6月28日《申报》。

[262] 《总前委第六次会议纪要(1931年6月2日)》,《兴国文史资料选辑》第3辑,《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三次反“围剿”专辑》,兴国县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印,1990,第151页。

[263] 《总前委第九次会议纪要(1931年6月22日)》,《兴国文史资料选辑》第3辑,《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三次反“围剿”专辑》,第158~159页。

[264] 郭化若:《粉碎蒋介石亲自指挥的第三次“围剿”》,《兴国文史资料选辑》第3辑,《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三次反“围剿”专辑》,第12页。

[265] 《陈铭枢回忆录》,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第70页。

[266] 《蒋介石日记》,1931年6月10日,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中心藏。下同。

[267]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01页。

[268] 《毛泽东致以栗、震林等同志信(1931年6月28日)》,《中央苏区第三次反“围剿”》(《江西党史资料》第19辑),中共江西省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编印,1991,第4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