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 慕容鲜卑 十二 桓温灭汉(第2/2页)
对于这次进攻成汉,东晋方面的意见也是相当不一致。反对者都认为蜀道险而远,光靠桓温的军队深入,后赵的军队也可能偷袭其后,难免凶多吉少。
江夏相袁乔力劝桓温:汉、赵两敌,汉弱赵强,应当采用先易后难的方法(呵呵,这个和赵匡胤统一天下的思想差不多。);李势无道,臣民早有贰心,还敢自恃险远,不修战备,晋军可以挑选一万精兵迅速进入蜀地,在汉军发现之前穿过险要地带,可以一战而胜;而且蜀地又很富庶,诸葛亮辅佐蜀汉,经营多年以对抗中原,基础资源雄厚,攻取成汉对东晋的经济也大有好处。关于后赵军队可能发动的进攻,袁乔则认为这种看法似是而非,后赵在不知内情的情况下,不可能知道东晋是否对它有所防备,不会轻易南侵。退一步讲,即使后赵真的南下,沿江一带的晋军也足以拒守。
桓温听了袁乔的意见,坚定了信心,以袁乔率领两千士兵为先锋,出兵西征。
李势也不敢怠慢,赶紧大举发兵,让他的叔父李福、堂兄李权和前将军昝坚指挥,准备以逸待劳,静候晋军的到来。不料尚未开战,汉军内部先出问题,昝坚不听部将们提出的在长江南面设下埋伏的建议,独自分兵前往江北的犍为防备晋军。
几天后,桓温的军队开到了彭模(今四川彭山东南),左右认为应以两军分兵抵抗汉军。袁乔则说:“我军深入万里之外,自可胜,不可败,应当合兵一处,轻装上阵,全力进攻,速战速决;如若分兵两处,目标不一,只要一只军队有闪失,就没有取胜的机会了!”
桓温深以为然,他把弱兵辎重留在后面,亲自率精锐步兵直取成都。
成汉军队早就军无斗志,一路上与桓温交手的李福、李权等人的军队非败即降。昝坚的那一部军队傻等在犍为,不见桓温的军队,趋兵返回时才知道桓温的军队早已屯兵成都城外十里处,昝坚手下的士兵不战自溃。
李势此时还幻想着守在成都城中“背水一战”,击退晋兵。桓温的先锋部队初战不利,袁乔拔剑督战,士气不高的成汉军渐渐不是对手,桓温乘势攻到成都城下,放火烧城门。
成汉的士兵到了这个时候,已经无心再战。李势只好开东门逃出成都城,逃到葭萌(今四川剑阁东),想想没什么前途,还是派了人向桓温递上降表,舆榇面缚到桓温军中投降。
此战中除了桓温的决断值得称道外,先锋袁乔在战略战役上所提出的指导方针也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可惜他在此战后不久就英年早逝,没能继续展示军事才华。
桓温灭汉的战争前后算起来也不到半年,成汉灭亡的这一年是晋穆帝永和三年(公元347年)。东晋至此重新控制了益、梁、宁三州,同时握有吴、蜀两地,祖逖时代的渡江一去不返的局面已经改变,东晋的重新北伐也成为可能。桓温凭借此战的成功,足可以步入“十六国名人殿堂”。
当初桓温出兵之时,东晋朝中曾有一番议论,在众多的反对声中,惟独桓温的好友刘惔认为桓温必胜。有人问他怎么就这么有把握,刘惔回答说:“这一点从赌博就看出来了。桓温是个赌博的好手,不是绝对有把握得到的他绝不会去冒险。只恐怕攻克蜀地之后,桓温将在朝中掌握大权了。”
以后事件的发展,证明了刘惔预言的正确。桓温的出现,就好像给十六国本已混乱热闹的局面又撒上了一把盐,诸侯争霸,究竟鹿死谁手,更让人难以预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