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肆 第九章 国殇(第4/9页)
此战结果,北洋沉船5艘(经远,致远,超勇,广甲,扬威),战死包括林永升、邓世昌等管带在内共700多人,挨炮弹700余发。
日本方面,船倒是一艘未沉,但松岛、比叡、赤城和西京丸四艘受了重创,必须拖回修理厂好好整修一番,此外,联合舰队的战死者为298名,其中包括了坂元八郎太舰长,受弹数为131发。
从攻速来算,貌似北洋的命中率还要来得高一点点。
就此,黄海海战画上了句号。
照例,得说点什么。
首先得掰扯掰扯关于此战的胜负,这也是历年来很多人都很关心的一个问题,毕竟朝九晚五地打了一整天,至少谁赢谁输总得搞明白。
黄海海战,就事论事单从战场情况而言,个人认为应该是平局,虽然北洋沉了不少船,但并非战败,而联合舰队尽管一艘未沉,却也没有获胜,最好的证据就是在当天5点多,双方是各自撤军,没有哪一方说是要趁胜追击之类的,大家实际上都是打不下去了,打不动了,那就散了吧。
但是从整体战略的角度来看,却是日本获得了胜利。因为海战之后,北洋大臣李鸿章下令北洋水师死守威海卫,不得再擅自出战,这一决定先不论对错,至少他把制海权给拱手让给了对方,让日本取得了这场清日之战的制海权,从此之后,大清要想再派兵去什么朝鲜,只得跨鸭绿江,走陆路。
也就是说,黄海海战,北洋水师其实是输了。
于是第二个话题就出来了,为什么会输?
关于这事儿,通常的说法有很多,比如说北洋军费给太后造了园子;再比如北洋炮弹不足,有舰无炮;还有说法就是北洋上下贪腐成性,很多炮弹都是假冒伪劣产品,里面填的都是沙子,等等。
大致三条,我们一条一条地来看。
第一条,军费与太后,这个我们之前说过了,所以就不重复了。
第二条,炮弹。
许多人都认为北洋水师因为上下贪污风行,把很多用于购置军备的钱款私自纳入囊中,以至于炮弹不足,在很多历史或是文学作品中,更是会对定远和镇远两艘巨舰进行一番特写,说他们虽有巨炮,但却无炮弹,纯属聋子的耳朵,不过一摆设。
那么,事实的情况真是如此么?
关于北洋的弹药供应问题,一直是多年来的扯淡热点。除了参战的北洋水军上下众口一词表示自己打仗的时候少炮弹,就连日本那边也有相关记载,以定镇两巨舰为例,整场海战中,定远共发射305毫米炮弹120发,150毫米炮弹100发,而镇远则发射305毫米炮弹94发,150毫米炮弹148发,共发射305毫米炮弹214发。定镇两舰共有305毫米克虏伯炮8门,平均每门炮发射约26.75发,而标准每门炮的备弹是50发,那么两舰的305毫米克虏伯炮所发射的炮弹只有正常基数的53.5%,根据当时船上很多人的说法,在打完那会儿,两舰残余炮弹也已经不多,那么即使加上剩余的弹药,备弹也远不到正常基数的60%,显然弹药储备严重不足。
就此我们得出了那个多年来一直都能朗朗上口的结论:北洋水师有炮无弹,徒有虚名也。
如果不是后来发现了一份名为《北洋海军各船大炮及存船各种弹子数目清折》的禀帖,上述说法俨然就已成了既定的事实。
这份禀帖的作者是当时的直隶候补道徐建寅,里面记载了北洋海军舰上和库存的主副炮炮弹数量。
根据徐大人的统计,当时北洋海军舰上和库存的主副炮炮弹数量为:305毫米口径炮开花弹403枚、钢弹244枚,260毫米口径炮钢弹35枚,210毫米口径炮开花弹952枚、钢弹163枚,150毫米口径炮开花弹1237枚、钢弹202枚,6英寸口径开花弹477枚、钢弹23枚,120毫米口径炮开花弹362枚、钢弹38枚。
于是我们可以得出两种答案。
A:北洋水师并不存在缺弹少药的情况,士兵口述跟日本记载都是瞎扯。
B:北洋确实有充足的弹药,只不过黄海海战的当天,没带出来,放仓库里了。
如果是A,那么也就没的好说了;如果是B,其实也没啥说头,只是要多问一个责任人,谁该为没把炮弹带出来而负责?那当然是北洋提督丁汝昌咧。
早说了,北洋人和问题的根子,就在这哥们儿身上。